食品在內的軍用食品。而這些食品的進口地自然只能是華夏共和國。“我們在一年之內需要進口至少四十萬噸的各種食品作為儲備。其中20萬噸為各種罐頭和餅乾。經過數年的積累,我們可以保證德國在戰時3年之內不會發生大的饑荒。”一名德國官員這樣說道。…。
而除了糧食之外,德國從華夏進口的另外一個重點就是石油、橡膠、鎢、錫等各種稀缺資源。德國人有的是鐵和煤。但是現代工業不僅僅是有鐵和煤就可以的。德國人既然決定了增加卡車的保有量。那麼有一個問題就變得無法迴避,那就是輪胎怎麼辦?現在還沒有出現合成橡膠。那麼如果想讓車輪轉的時間更長一些的話,就必須儲備天然橡膠,而華夏剛剛控制的荷屬東印度就是重要的橡膠產地之一!當然,現在這片地方叫華夏南洋特別行政區。旗下共劃分了8個省級行政單位。。…。
石油和鎢礦等各種金屬礦產是另一個重點,雖然德國已經得到了羅馬尼亞的石油,但是德國人知道,如果想讓自己的戰車和戰艦跑的更快跑的更遠,這點燃油遠遠不夠!羅馬尼亞一年能夠給德國提供的燃料量不過200萬噸左右。。而這點燃料還需要供應義大利和奧匈帝國。甚至還有土耳其!所以德國需要每年從華夏進口30萬噸以上的燃料作為戰略儲備。而橡膠更是珍惜資源,至於鎢礦?這種東西可是生產穿甲彈的關鍵原料,而華夏又是著名的產鎢國家,在雙方的協議中,華夏共和國至少每年可以為德國提供1500噸左右的鎢礦。而這個隨著華夏開採量的增加也會隨之提高。
第三項重要進口就是武器和彈藥。這不是說德國不能生產這些武器,而是因為德國需要為他們的小弟著想,德奧意三國都是工業國家。他們確實不太需要進口額外的物資和彈藥,至少在現階段是這樣。但是土耳其和羅馬尼亞這些小夥伴們就不一樣了。雖然他們使用的是德標,但是德國武器的價格普遍要比較貴。除了做工精良的原因之外,另外一個因素就是超高的人力成本。。…。
在土耳其人和羅馬尼亞人看來,他們不太需要做工如同工藝品的德系武器,而是需要皮實耐用而且價格便宜的武器。而華夏共和國生產的各種德標武器顯然非常適合這兩個國家採購,首先規格一樣,那就意味著對接沒有太大的麻煩,其次,這些武器雖然做工方面有一些問題,但是價格便宜,華夏共和國低廉的勞動力成本讓這些武器的價格比德國貨便宜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除了價格之外,華夏政府還有另外一個優惠措施,那就是可以以極其低廉的價格搭售一些華夏共和國庫存的武器和彈藥。這對於需要大量準軍事人員來鎮壓各地起義的土耳其帝國來說無疑是最具有吸引力的。這些準軍事人員人員數量龐大。既然有更加低廉的武器的話,何嘗不是一個節省經費的辦法?
當然,雙方在軍購方面最大的合作專案還是土耳其和德國遠東艦隊從華夏訂購戰艦的合同,在合同中,德國表示可以為華夏提供船用鍋爐和蒸汽機,同時同意在裝甲、動力和火炮方面給華夏提供技術支援和相關裝置,而華夏則提供船臺和勞動力以及各種其它配件為土耳其和德國艦隊生產3到4艘戰列艦。。…。
最後一項則是工業製成品的進口,德國現在處於備戰之中,而且是準備和英法俄三個工業強國大,更重要的是還要深入到俄國境內將其打趴下。對於交通運力的需求絕對不能和當年色當會戰相比,更重要的是在俄國境內需要脫離鐵路體系進行戰鬥,而俄國的路況,只能說你懂的。…。
所以,本著能拔膿就是好膏藥的原則。在交通工具的儲備上自然是多多益善。這就好比歷史上的2戰,德國除了自產卡車之外,還廣泛徵用佔領區的各種運輸車輛。雖然這些船的質量殘次不齊,保養和零件的通用性也十分困難,但是隻要能運載各種物資就可以。於是乎,華夏共和國生產的各種效能也許差一些,但是比較皮實而且價格足夠低廉,維護方便的卡車也成了德國的購買目標。德國需要每年至少擴軍15萬,其運輸問題始終是個難題。
除了普通卡車之外,華夏新設計的半履帶車也受到了德國人的好評,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十分先進的思路。首先。。這種車輛的形勢速度比較快,雖然比卡車慢一些,複雜一些,貴一些。但是是陸地上除了履帶車輛之外唯一可以在荒野上廣泛使用的車輛。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展開攻擊。而且除了作為運輸車之外,其較大的載荷也比較適合改裝成各種步兵用戰車和自行火炮。經過對華俄戰爭中戰例分析,德國人敏銳的發現了各種伴隨坦克作戰的炮兵和步兵的巨大作用。坦克永遠不是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