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第十七品究竟無我分,講的是“無我”。想信你有這樣的經歷,有時會突然醒悟“無我”的道理:因為生命是有盡頭的,這個我總歸會消失。無我,也稱非我、非身。佛教根據緣起理論,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沒有獨立的、實在的自體,即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自我”靈魂的存在,此即人無我;法無我法空則認為一切法都由種種因緣和合而生,不斷變遷,沒有常恆的主宰者。當然,我們日常也常用“無我”,意思與忘我相近。
經文說,須菩提向佛陀請示道:“佛陀!若有人已經發心佛,應該如何保持那顆心?如何妄想動念?”佛陀瞭解須菩提再次啟請的深意,微笑著讚許說:“如果有人已經發心求佛,應當如是發心:我應該發起無上清淨心,使眾生滅除一切煩惱,到達幸福快樂的境界,如此幫助一切眾生,但不認為有一個眾生是因我的幫助而脫離苦海的。為什麼呢?須菩提!如果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分別,那麼,他就不是菩薩。
現在金剛經講到第十七品了,上一半講完了,下面還有十六品,第十七品,迴轉來,又是一個新的起頭。發願,立一個志向,發願就是立志。立志做什麼?「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我要救世界上一切的眾生,那些在苦惱中的眾生我都要救,滅度他。要做到這一切,最根本的就是要解決無我的問題,做到“無我”。只有感悟到“無我”,人才真正“認識自己”,也才真正屬於自己,並且用一種寬容、舒適和誠實的方式接受自己的錯誤和優點。感悟到“無我”,方才“明白”,東奔西走竭力像去改變的不是別的,恰恰是自己。辛勤的付出,換來的不是別的,而是“沒有白活”。青春雖然美麗,但它會隨時間的流逝而褪色,世上沒有完全合乎男人心意的女人,也沒有完全合乎女人心意的男人。人生一世,無論成功與失敗,歡樂與痛苦,盛衰與榮辱,都如自然流水,從那裡來還將到那裡去。解決了自己的問題,才能使眾生滅除一切煩惱,到達幸福快樂的境界。
佛又說:“須菩提,你說說看,我在然燈佛那裡,有沒有得到什麼方法?”
須菩提說:“沒有。”
佛說:“你理解得對。我確實沒有得到一個什麼方法,如果真是那樣,然燈佛就不會給我授記。正因為沒有這樣一個方法可以得到大智慧,所以然燈佛才給我授記,說你在來世,就要成為佛了,號釋迦牟尼。告訴你老實話,真正的佛法,並沒有個固定的東西,你如果得到一個固定的東西就是錯了。實實在在沒有一個東西,身體都沒有了,連感覺都沒有了,所以五蘊皆空,連光也沒有,色相也沒有,一切都不可得,這個時候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徹大悟。我沒有來,可是我是如來,好像來了。你不要另外去找了,你的心中,你的身心內外,以至每根汗毛隨時有佛;只要你自己能夠找到,你就見到了佛,也是見到了如來。假使有人說,佛在菩提樹下七天成道了,證得了佛果。我實話相告,我真正開悟的那一天,什麼也沒有得到,一無所有,一無所求,所以才叫大徹大悟,悟道了。須菩提,證得佛果,不是學空的,也不是學有的。無實就是空,無虛就是有。所以,如來所說的一切法,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