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密切相關。業力好像種子,儲存在第八識(含藏識)裡。第八識把一個人前世做的善,惡業帶到現世來,又把今生所造的善、惡業帶到後世去,就這樣輪迴不息。
後世出現的勸善書,實際上是儒、道、佛以及民間善惡觀的融合。善惡到頭終有報的觀念是各種宗教的最後基礎,雖然不同的宗教對善惡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北宋末年出現的道教勸善書《太上感應篇》在後世傳播最廣;其開篇雲:“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又有三臺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灶神亦然。”下面列舉了26條善行和170條惡行作趨善避惡的標準。該書強調現世現報,作惡有過的直接後果就是肉體的消亡,而行善能使人得道成仙。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善惡到頭無須報(2)
所有這些勸善行善,都是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為前提,但現實的情況往往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