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佩韋以自緩;董安於緩,帶弦以自促。仲嵐應效仿兩人,萬事慎行,才能成就大事業,否然一切籌劃,也不過是井中望月,人醒夢碎,一事無成!”
華歆最後這幾句話,可謂說的相當不客氣。
西門豹,戰國時魏國人。後世教科一篇“河伯娶妻”,令他走入無數人視野。
董安,西漢大儒董仲舒之子,在漢世亦有名氣。
……
洛陽,北宮。
趙忠被殺之後,黨人一系兵卒士氣大振,彼此互相鼓勵:“趙忠已死,張讓也難逃此劫。司隸校尉之大功,數日可期。”
趙忠一死,南宮內宦官勢力,也隨即被掃蕩。心思活絡之人,都已經覺察到此次袁、何與宦官張讓、趙忠之鬥爭,將以袁紹全勝為終結。無數隱於暗處之人,重新開始站隊,等待朝政大幅度調整。
大軍猛攻複道,誅殺張讓就在兩三日,一直揪心的袁紹,望著複道門前數十堆火炬,也終於露出笑容,自以為大事已定。
然而袁紹卻沒有注意到,董旻帳下的李儒,已經開始佈局。
許靖,其堂兄許相為袁隗斬殺,與袁氏一門自然不和。
尚周瑟,武威人,與董卓同出關西,較為親近。
……
這些對袁紹懷有敵意,或不被袁紹重視之人,李儒都開始悄悄聯絡。
當然對於饒幸逃過誅殺之難的崔烈、徐庶、孫堅三人,李儒也不曾忽視。甚至在傍晚之際,李儒變裝易服,悄悄溜進徐庶宅邸。
二十六日夜晚,袁紹、袁術一邊圍殺南宮諸宦官,一邊率兵猛攻北宮,甚至將趙忠頭顱拋入北宮,以此震恐張讓。
十常侍之中,熟於兵事的,唯有蹇碩、趙忠兩人。張讓,素以文事得寵於靈帝劉宏,不知兵陣調遣之法。屯兵朱雀闕的趙忠一死,張讓頓時空守北宮,心中惶惶然,不知所措。
無奈之下,張讓只好率領少帝劉辨、陳留王劉協,自洛陽北城門,出奔河內,欲借朱?等這批國家老臣,護佑天子聲威,擁兵相抗袁紹。
張讓這一招,乃是欲借國家強枝,對抗中央叛逆。本質與春秋時期,那些借他國兵卒,回國稱制的諸王侯,有些類似。
張讓自北門突然衝出,引起袁紹警覺。唯恐宦官逃散雒京,聚集起雒京京畿地區豪強勢力,袁紹顧不得追擊張讓,便親自率大軍,分出一路人馬,徹底封閉宮門。
又因為擔心,已經逃走的張讓之輩,與北宮內宦官裡應外合,袁紹遂頒佈格殺令,勒兵捕捉宦官,皇宮之內,不論長少,只要沒有鬍鬚,盡數殺之。因不願放走一人,後宮貴妃、太后住處,以及宮女廂房,全被袁紹部下士卒一一搜捕,破壞,或有怠慢者,亦是隨手殺之。
俗話言“殺人放火”。北宮建築,多有土木之亭房,一遭兵亂,這戰火也不知何時開始燃燒,無數宮殿美亭,亦毀於此日大亂。
自攻破南門後,袁紹總計誅殺宮人近三千餘人,至中常侍、大小黃門,下至雜役苦工。洛陽城諸宦官,躲過此劫者,寥寥無幾,自此以後大漢皇宮空虛。
二十七日夜晚,日夜兼程的董卓,終於率部下三千騎兵,跨過無數泥濘道路,趕至洛陽附近。剛至洛陽城西的顯陽苑,董卓便遠遠瞧見洛陽北宮火起。情知戰事激化,董卓立即不待休整,又是急兵催進,向洛陽城奔來。
二十八日,天色灰濛濛,太陽尚未升起時,董卓終於,自西門,兵入洛陽城。
洛陽城內,人員雜亂,道路盡是兵卒巡警,無有民眾。
偶爾見到一些官員,也大都或是手持兵刃,或是身邊無數兵卒護衛。
經過袁紹、袁術三日苦攻,宦官敗亡之局已定。洛陽城內,也初步恢復秩序。當然民居、亭裡,依然禁閉,真正恢復秩序的是士卒、以及官員諸卿。局勢告訴他們:大局已定,袁氏當權在即,勿要再留戀宦官。
董卓略略打探訊息,知道諸公如今集結在城北,立即催馬奔去,與朝廷諸公匯合。
……
卻說二十七日夜晚。
張讓懷抱少帝劉辨,段?懷抱陳留王劉協,兩人率二三十人親信,縱馬奔向黃河岸邊的小平津。
少帝劉辨年方十七,週歲十六。放到後世,少帝劉辯,也就是一個處於花季雨季的單純高中生,哪曉得世事殘酷,爾虞我詐。
少帝劉辨長於道人史渺之家,學的也大都是清靜無為,修身養性。靈帝壯年而死後,他才被何進強行推天子之位,接觸朝政。便是這樣一個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