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條件較好的單身上班族媽媽,因為自己比較忙,覺得沒有給孩子太多時間是一種虧欠。於是,在錢上就格外大方,能滿足的儘可能的滿足,能給予的無條件給予。把金錢上的寬鬆當作對孩子的補償,把經濟上的富裕當作給孩子心靈上的慰藉。
小然媽媽是做化妝品生意的,業務範圍遍及華北好幾座大城市,光是連鎖美容院就開了三十多家。在小然的成長過程中,最不缺的就是錢,最缺少的就是媽媽陪。小時候,小然一套小衣服要幾百元,玩具更是多得擺滿她二十平米的活動室,零食吃到想不出要吃什麼。
到了中學,小然已是穿則名牌,用則最新款。手機只用剛上市的,膝上型電腦從十四寸使到掌中機,每天還有專職司機接送上下學。可以說,這是一個典型的富二代子女。
小然媽媽覺得,自己單身一人,所有的一切都是孩子的,事業再好也都是為了孩子,掙了錢當然就是給她花了。可是,這樣給予的結果,是小然初三就厭學了,經常逃課一週以上,學習成績永遠倒數第一。到了初二下半學期,小然已經開始與校外男生處男女朋友,數度與男友同居夜不歸宿。
無奈的小然媽,把她送進了高檔的私立學校,希望能夠管束她使之有所改變。卻不想,小然非但沒有改好,還在學校裡打架滋事,和同學比穿戴比名牌用品。幾乎所有老師見了這個孩子,都表示無法管教。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大出小然媽媽的意料,她不明白在自己提供的這麼好的條件下,小然為什麼會變成了這個樣子。
最讓小然媽媽想不到的是,小然養成了說謊的習慣,只要能從媽媽手裡騙到錢,她什麼瞎話都敢編。每次騙成功,她會立刻全部花掉,還洋洋得意地到處吹噓自己的本領。一旦騙不到,她就會亂髮脾氣離家出走。
小然媽不明白,自己這麼疼愛的孩子,怎麼就變成了一個小魔女呢?媽媽的不解小然給了答案。在一次學校打架中,她傷了另一位同學,小然媽跑到學校揮手就給了一個耳光。小然沒有哭,她流著淚笑了,大聲對著媽媽喊:“你總算給了我一樣錢不能買到的東西。”
事情壞就壞在小然媽媽用錢來代替母愛。小然從小就是和保姆在一起的時間多過媽媽,不管是上學還是玩都是司機和保姆陪伴,睡覺也是獨自聽著阿姨講故事很少有媽媽陪。她內心多麼希望媽媽可以和她說說話,給她一個擁抱啊!可媽媽卻永遠是給一堆錢解決她的需要。最終,小然和媽媽沒有什麼感情,只能是透過不聽話來發洩不滿,引起媽媽的重視。
小然家的例子的確比較極端,但在許多單身上班族媽媽身上,都有小然媽的影子。感覺自己對孩子不周到,就努力用錢來彌補,哪怕並不十分富裕,也是緊了自己滿足孩子,結果補得孩子成長出現偏差。
我親眼目睹過一個單身上班族媽媽家的晚餐,一共做了兩個菜,一個是油燜大蝦,一個是素炒小油菜。媽媽整頓飯只吃白菜,而蝦都給孩子吃了。我問她為什麼自己不吃,她說家裡沒條件吃蝦,買這點兒就是給孩子解饞的。我非常痛心,不是因為媽媽的無私,而是孩子對自己吃蝦媽媽不吃的心安理得。整個吃飯過程中,孩子沒有一次讓媽媽嚐嚐蝦,也沒有為媽媽留下一隻解解饞。這不是孩子是錯,是因為媽媽從來沒有這樣教育過,長期的灌輸讓孩子覺得好東西就他一個人的。
永遠不做孩子的ATM(2)
愛並不是用給多少錢來表現的,單身上班族媽媽不必因為自己工作忙,或是沒給孩子完整家庭,就拼命用錢來尋求心理安慰。真正的愛是用行動來詮釋的,它或許一分錢都不曾花,卻可以開出綺麗的愛之花朵。
小虎的媽媽條件也非常好,可她沒有象小然媽媽那樣,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而是告訴小虎做事花錢都要量力而行。特別是在小虎青春期的時候,別的孩子開始攀比,小虎也有這種苗頭。小虎媽媽作為單身上班族媽媽,非但沒有給予小虎更多的錢來滿足他,反而是和他一起到青基會找了個一幫一的助學物件,每到放假她一定會抽一點時間送小虎去對方家裡住兩天,如果時間允許,她自己也會在那裡陪小虎一天。
小虎看到了同齡孩子在艱難中求生存,克服困難努力學習的真實場景,比媽媽說無數句勤儉節約更有教育意義。在這樣的生活實踐中,在媽媽良好的教育方式薰陶影響下,小虎不僅從來不亂要錢,亂花錢,還在關鍵時刻把自己的壓歲錢全部拿出來,捐獻給了汶川地震災區。
同樣的單身上班族媽媽,不一樣的教育結果。由於媽媽對錢的態度不一樣,處理孩子最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