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對我們還是有啟發的?”
蔡鍔很好奇的問道:“什麼?”
劉賡雲答道:“皇上說咱們這些年太在意蘇聯的威脅,沒有太注意日本這個手下敗將和小國,真打起來恐怕要吃虧,所以,如果真要和日本交戰,那就必須將週期拉長,在戰爭中摸索新的變化和新的戰術,用變來打日本的不變。”
蔡鍔覺得這番話倒也沒有什麼可驚訝之處,只是簡單的哦了一聲,稍加琢磨,他才漸漸琢磨著裡面的用意來。
他這時才明白皇帝是要拿日本和朝鮮戰場當一個試驗場,摸索新的軍事戰術思想和新的變革,他這些年基本沒有跟上大機械化革命的浪潮,這是一個問題,但也是一個優勢,因為他不容易被中央軍部的一些固有理論束縛住。
其實,宋彪關於這場戰爭的思考還是比較慎重的。
不管是第三次,還是第二次,朝鮮半島的地理狀況決定了在大戰術的方向上很難有較大的變化,要想在這個地區打敗日本,還是得繼續堅持東北軍時代的那種機動快速的作戰理論,同時增加對空軍和機械化作戰的戰術吸收,包括在小規模精銳部隊的運用上,也要更為成熟。
空軍在朝鮮半島是非常重要的,但也很難說是具有決定性意義,抗美援朝的時候,美軍的優勢那麼大,最後也沒有打贏戰爭,這裡面就說明了很多問題。
日本陸軍這些的發展和進步總體不如中國陸軍,但無論是裝備、訓練,還是整個編制結構和戰術優勢都更適合在朝鮮半島這種區域作戰。
在這個特定的區域內,雙方的武器裝備的差別並不大,帝國陸軍的很多重型坦克基本是開不進來的,日本的單兵反坦克和小部隊反坦克武器也非常多,特別是在反輕坦克領域,它投入的研究和裝備規模都很大,特別是它裝備的3747mm機關炮,這個東西對中國陸軍的威脅還是很厲害的。
日本陸軍這些年在陣地戰、山地戰的研究上投入了非常多的精力和物力,水平肯定是很高的,中國陸軍的軍事中心在裝甲領域,但在這些領域肯定不會比日本差,可也佔不到便宜。
宋彪的總體感覺是第三次中日戰爭會打的很艱難,帝國中央陸軍的絕對優勢在這個區域內真的施展不了,所以也就只能重新拿起當年東北軍的那一套戰術理論。
所以,在這場戰爭中用蔡鍔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老套歸老套,有用就行。
蔡鍔現在的情況就和山本五十六一樣,他很清楚要拿下漢城、仁川的難度很大。而且是非常冒險,但還是必須這麼做。
因為其他的部隊都還沒有到齊,蔡鍔手裡唯一就只有駐守在丹東的第23步兵師和駐守朝鮮北部的3萬陸軍可以調動。其他的部下將官也都沒有到,就張自忠一個東北軍區的副司令在這裡陪著。
別的話都不說了,蔡鍔就只能讓張自忠親自上陣,帶著第23步兵師增援開城。駐守在平壤的第22步兵師直接上陣,要求在五天之內攻下漢城。
蔡鍔畢竟是身經百戰的老牌資深陸軍上將,從日俄戰爭、光復戰爭、一戰、中蘇戰爭一路打過來的。就是沒有打過當年赫赫有名的中日辛亥戰爭而已。
他就是退役二十年,那也是會打仗的人,用一個師打別人一個旅,想要五天之內攻下漢城,那怎麼可能?
皇上諭令無法執行,可事情還是要辦。
蔡鍔就以東北國防軍總指揮官的名義給中央發電,就說陸軍來不及。肯定過不去了,還是讓海軍上來吧,組織大營救從震旦港和平壤、丹東港口出發,在海軍和空軍的護送下將住在漢城、仁川的國人先救出來,幫助他們大撤退。陸軍能幹的就是在漢城打拖延戰,不惜一切的死拼,將駐紮在朝鮮的日軍都拖延住。
宋彪當然也知道陸軍沒有辦法這麼短的時間內調集主力進攻漢城,他也在想辦法,辦法和蔡鍔的這個想法基本一致,就是用陸軍爭取時間,用海軍、海警總署、空軍一起撤離國民。
中國目前在朝鮮的國民接近百萬,南浦佔了一半,仁川和漢城加起來約有二十萬,其餘分散在平壤、惠城、茂山、新義州等地,其實在釜山、浦項一帶也有接近萬餘,這部分現在已經管不了那麼多。
……
事情再回到三都澳海戰。
三都澳海戰失敗之後,日本內閣立刻宣稱並沒有向中國宣戰,日本海軍第一航空聯合艦隊只是要到支那近海示威,迫使支那承認朝鮮北方叛變政府的不合法,並無開戰計劃,反而遭到支那軍隊的突然襲擊。
米內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