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來區分他們沒有任何意義。在大多數人的腦海裡,典型的非洲人的形象是生活在中部非洲的班圖人、或歐洲奴隸貿易的結果產的美洲非洲人、加勒比海非洲人,和這些非洲人相比,閃族人個子矮小、膚色較淺、濃密的捲髮、眼皮較厚——這一特徵被稱為內眥贅皮。東亞人也具有這一特徵,因此有的研究者認為它是人類祖先的特徵之一,但西部歐亞人和班圖人在進化中已經失去了這一特徵。對內眥贅皮現象,在遺傳學上有各種不同的解釋,但是,既然閃族人具有這一特徵,我們是否可以設想我們的祖先同樣有這個特徵呢?透過閃族人的形象,我們能夠遙遙望見“亞當”的背影?
用我們的今天的想象,很難描繪出我們共同的男性和女性祖先的形象,我們只能根據今天各色各樣的人群,根據我們對人類形態進化過程的理解進行猜測。就像在其他歷史科學領域一樣,我們需要把我們所掌握的各種線索放在一起,用吝嗇原理“切去”一切紛亂的表象,最終推斷出過去發生的事件。有一點對我們不利,那就是我們永遠不能讓時間倒轉,去驗證一下我們的推斷是否屬實,因此,有些推測只能是信仰中的事實。
我們的非洲先祖並不像博物館展廳裡那個多毛、野蠻的尼安德特人,當我們想象我們的祖先時,最先出現在腦海裡的往往是尼安德特人的形象。實際上,至少與尼安德特人相比,我們的先祖要纖細、優雅得多。原因很簡單,尼安德特人大塊頭、多毛髮的特徵,是適應寒冷的歐亞氣候的結果,而我們最早的祖先生活在氣候相對溫暖的南部和東部非洲,他們不需要厚密的毛髮來抵禦寒冷。
他們可能有內眥贅皮,這個特徵在地球上不同的地區出現了兩次,因此很有可能這個已經在中部、東部歐亞譜系中消失的特徵,是我們共同祖先的特徵之一。所有的唐氏症患者都有內眥贅皮,因此它很有可能相對容易產生,所以我們有較充分的理由相信它是我們祖先的一個特徵。
因為他們所生活的自然環境,使他們的膚色可能很黑。他們生活在陽光充足的非洲大草原,黑色面板極有利於避免紫外線的傷害,還有一個原因,黑色素生成受體基因(即黑皮質素受體),今天只能在非洲找到,而這一基因發生突變以後,才產生了歐洲人和東北部亞洲人的淺色面板。正因為這個原因,非洲人至今保持著黑色的面板。
6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很可能和現在的你我一樣高。這個推斷毫無意義,在世界各地,現代人身高的差異很大:荷蘭人在歐洲最高,年輕的男性平均身高為6英尺(183厘米),女性平均身高比男性矮几英寸;日本人的身材較矮,男性的平均身高為5英尺6英寸(170厘米);生活在中非的俾格米人更矮,男性平均身高只有5英尺(150厘米)。不同的身高反映出對當地氣候的適應情況,因此,無論是直立人還是“智人”,也都有身高的差距。
從上面的線索中,我們先祖的形象慢慢地浮現出來:黑膚色(很可能比現在非洲的膚色要淺)、削瘦、適中的身材,如果他穿著西裝,在火車上坐在你的對面,你是不會認出他的。這並不讓人吃驚,上溯2500代,我們的祖先與你周圍的任何一個人都沒有太大的差別。
走出巢居
現在,我們在腦海裡畫出了我們祖先的形象,生活在東部或###的閃族人的形象裡,藏著6萬年前“亞當”的身影。更早的現代人——人類最早的一支,在距今幾十萬年到6萬年之前,生活在地球的某個地區,但是,我們的基因已經完全失去了他們的訊號,今天我們所發現的遺傳多樣性,只能幫助我們回溯到我們在非洲的共同祖先。從我們掌握的多型性資料中,可以清晰地推斷出,全世界目前存在的所有遺傳多樣性6萬年前起源於非洲。mtDNA和Y…染色體推算出的最早的“非非洲”多型性出現的時期是一致的,大多數遺傳學家都認為人類是在那個時期離開非洲的。在那之前,他們很可能偶然到達了中東,像現在以色列境內的卡夫扎和斯虎爾,這兩地都發現了距今10萬年的人類化石。而在10~15萬年前,地中海的黎凡特和非洲東南部實際上是連在一起的。所以早期人類真正的遷徙,會到達了地中海以外、在亞洲某些地區。
下面,我們要前往澳大利亞。澳大利亞距東非最短陸地距離為1萬5千公里,但在澳大利亞發現的人類化石表明,早期人類也曾經生活在那裡,而且我們推測是在5萬到6萬年前。如果我是個神秘主義者,我會猜測澳大利亞的土著祖先們知道如何“摺疊時空”。就像弗蘭克·霍爾博特的科幻小說《沙丘》中所發生的那樣。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