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什麼在“奧卡姆的剃刀”原理下,對我們面前的基因多型性圖譜進行簡化?我們如何確定在形成面前的圖譜的過程中,究竟發生了多少變化?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只能根據多型性發生的速率,利用“分子時鐘”來推測過去。因為重組現象,在沒有出現變異的地方也似乎發生了變異,因此這樣推算出的共同祖先出現的時間,很可能比實際的時間要長。
。。
擁擠的花園(2)
20世紀80年代早期,威爾遜和另外一些遺傳學家有了一個新思路:假如從基因組之外,透過一種在細胞中隨處可見、被稱為線粒體的組織來研究染色體,有可能會避開重組為基因研究帶來的巨大麻煩。有趣的是,線粒體這一無核的細胞組織也有自己的基因組,這是因為,它是數十億年前最早的複合細胞進化的殘留物。也就是說,它是被人類單細胞祖先吞噬的古老細菌,最初它只是細胞內的寄生蟲,在隨後的進化過程中,它成了細胞內產生能量的有用組織,現在它是流線型亞細胞的“發電廠”。幸運的是,線粒體的基因組只有一個“版本”,和細菌的基因組一樣,它沒有複製的能力,這意味著它不能進行重組——值得我們舉杯慶賀!還有一點同樣值得慶賀,不同於大約每1000個核苷一個多型性,線上粒體的DNA中,每100個便出現一個多型性。為了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