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2 / 4)

小說:漢字書法之美 作者:尋找山吹

”、“乙瑛”、“史晨”,也都是間架結構嚴謹的碑刻書法。然而東晉王羲之開創的“帖學”,卻是以毛筆行走於絹帛上的行草。

“行草”像在“立正”的緊張書法之中,找到了一種可以放鬆的“稍息”。

“蘭亭”是一篇還沒有謄寫恭正的“草稿”,因為是草稿,保留了最初書寫的隨興、自在、心情的自由節奏,連思維過程的“塗”“改”墨漬筆痕,也一併成為書寫節奏的跌宕變化,可以閱讀原創者當下不經修飾的一種即興美學。

把馮承素、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幾個不同書家“摹”或“臨”的版本放在一起比較,不難看出原作塗改的最初面貌。

第四行漏寫“崇山”二字,第十三行改寫了“因”,第十七行“向之”二字也是重寫,第二十一行“痛”明顯補寫過,第二十五行“悲夫”上端有塗抹的墨跡,最後一個字“文”也留有重寫的疊墨。

這些保留下來的“塗”“改”部分,如果重新謄寫,一定消失不見,也就不會是原始草稿的面目,也當然失去了“行草”書法真正的美學意義。

“蘭亭”真跡不在人世了,但是“蘭亭”確立了漢字書法“行草”美學的本質—追求原創當下的即興之美,保留創作者最飽滿也最不修飾、最不做作的原始情緒。

被稱頌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是一篇草稿!

唐代中期被稱為“天下行書第二”的顏真卿“祭侄文稿”,祭悼安史之亂中喪生的侄子,血淚斑斑,泣涕淋漓,塗改圈劃更多,筆畫顛倒錯落,也是一篇沒有謄錄以前的“草稿”。

北宋蘇軾被貶黃州,在流放的悒悶苦鬱裡寫下了《寒食詩》,兩首詩中有錯字別字的塗改,線條時而沉鬱,時而尖銳,變化萬千。“寒食帖”也是一篇“草稿”,被稱為“天下行書第三”。

三件書法名作都是“草稿”,也許可以解開“行草”美學的關鍵。

“行草”隱藏著對典範楷模的抗拒,“行草”隱藏著對規矩工整的叛逆,“行草”在充分認知了楷模規矩之後,卻大膽遊走於主流體制之外,筆隨心行,“心事”比“技巧”重要。“行草”擺脫了形式的限制拘束,更向往於完成簡單真實的自己。 。 想看書來

之二 書法美學(5)

“行草”其實是不能“複製”的。“蘭亭”陪葬了昭陵,也許只是留下了一個嘲諷又感傷的荒謬故事,令後人哭笑不得吧!

厚重與飄逸 碑與帖

“碑”是石刻,“帖”是紙帛,

還原到材料,漢字書法史上爭論不休的“碑學”與“帖學”,

或許可以有另一角度的轉圜。

碑與帖是漢字書法上兩個常用的字。對大眾而言,“碑”指刀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帖”指毛筆寫在紙絹上的文字,原始的意義並不複雜。

但是在魏晉以後,“碑”與“帖”卻常常代表兩種截然不同的書風。尤其在清代“金石派”書風興起,以摹寫古碑的重拙樸厚為風尚,鄙棄元、明趙孟畹蕉�洳�穹疃�醯ㄍ豸酥�⑼蹕字�┑摹疤�А薄!氨�庇搿疤�笨�夾緯閃街侄粵⒌拿姥Я髖傘�

基本上,清代書法大家多崇“碑”抑“帖”。趙之謙、伊秉綬從周、秦、漢的“石鼓”、“琅琊”、“泰山”、“張遷”等篆隸入手,金農是從三國吳的“天發神讖碑”方筆虯曲古拙的造型得到創作的靈感。到了晚清,包世臣、康有為大力提倡“碑學”,不但以晉人西南邊陲的古碑“爨寶子”、“爨龍顏”為自己書寫的精神導師,也同時撰作《廣藝舟雙楫》,讚揚“碑學”的同時,傾全力批判“帖學”,使“碑”“帖”二字沾染了勢不兩立的敵對狀態。

清代“金石派”大多是因為魏晉“帖學”在元明傳承太久,書*於甜滑姿媚,缺少了剛健的間架結構,缺少了筆的頓挫澀重,試圖從古碑刻石中重新尋找新的方向。

藝術創作上“平正”沿襲太久,缺乏逆勢對抗的辨證,自然容易流於形式模仿,缺乏內在活潑生命力。因此,有清一代書法從“金”“石”入手,從“平正”走向“險絕”,各出奇招,把“篆刻”用刀的方法移用到毛筆的書寫中,創造了沉重樸厚的書風。“金石派”的書家大多同時在篆刻印石上也有很精彩的表現,一直延續到民初的吳昌碩、齊白石,基本上都是“金石派”一脈的美*動的結果。

“北碑”與“南帖”

一般書法論述也習慣把“碑學”與北朝連在一起,稱為“北碑”。以二王為主的“帖學”,自然就被認為是流行於南朝文人間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