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諸葛瞻的疑問,旁邊的馬平也難以給出解釋。
他雖然是馬謖的兒子,但對於這個便宜爹一直很陌生。對於馬謖最終的打算,他也不是很清楚。
不過,旁邊的傅僉倒是有點理解馬謖的意思,直接開口解釋道。
“大將軍的做法倒也正常,無非就是求穩罷了。”
“現在濡須塢已經收復,通往江東的大門已經敞開了。這種情況下不管什麼時候打,實際上區別都不大。”
“相反,因為此次作戰大將軍並沒有一戰定東南的想法。所以戰前甚至沒有渡江作戰的預案,貿然發起強渡是有一定的風險的。”
“所以大將軍選擇引兵北還也是合理的……畢竟可以規避一定的風險。”
傅僉給出的解釋還算令人信服,不過諸葛瞻依然感覺有些不對勁。
大將軍向來是大漢衝的最兇的那個仔,字典裡就只有激進兩個字。這麼一位大將軍,什麼時候變成保守派了?
…………
…………
…………
而與此同時,在漢軍大營裡,馬謖依然在對東吳的拉胯罵罵咧咧的。
本來目標是為了削弱關東勢力,整場作戰主要目的就是讓關東與江東的力量對沖。結果因為某些不可抗的因素,愣是讓整場作戰奔著一戰滅國去了。
當軍議司將東南內亂的戰報送到他手上時,馬謖也能看得出來速戰滅江東的戰機。但也正因為這一點,馬謖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北歸。
攻伐東吳與北滅曹魏,是目前是合理給關東豪右放血的唯二途徑。如果這麼快把東吳給滅了,還怎麼理直氣壯的找關東豪族要兵要糧?
當然,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畢竟面積比關東小數倍,地方勢力更加不弱的關西,是季漢北伐八年才吃下去的。算上額外加上三年的休養生息,這才讓季漢王朝消化掉了虛弱的關西力量。
但拿下整個關東,漢軍僅用了不到三年時間。迅速擴大的版圖,讓關東地區的地方勢力依然健康紮根於基層,這緊靠改革是無法清除的。
所以,透過剩下的收尾戰事,名正言順的削弱中原門閥勢力,也就成了整個大漢高層的共識。
於是,基於這一原則,馬謖最終一反常態。在滅吳板上釘釘的時刻,毅然做出了撤兵北歸的決定。
“休然,因為這件事,未來我在史書上絕對會多一個汙點的。”馬謖望著桌子上的戰報,語氣莫名的開口道。
對於馬謖的話,柳隱則是輕輕的搖了搖頭,對此則是不以為意。
“不必太過擔心,大將軍,瑕不掩瑜。以您這些年的戰績,這點小事不會影響到您的身後名的。”
說到這裡,柳隱又沉默了一下,接著補充道。
“而且,如果這都算是一個汙點的話,大將軍您身上的汙點也太多了。多這麼一個不多,少這麼一個不少,無傷大雅!”
“滾蛋!”對於柳隱的調侃,馬謖忍不住笑罵了一聲。
當然,調侃歸調侃,這話說的倒不假。就馬謖這些年對豪族的鎮壓,那一條都比這個大。區區一個坐視滅吳戰機流失的事情,還真算不上太大的汙點。
“不過不管怎麼說,還是得為這一次撤退找一個理由啊。”馬謖擺了擺手,重新言歸正傳道。
“確實如此,要是無法讓關東人信服,恐怕……”柳隱下意識點了點頭,不過立馬被馬謖打斷了。
“不,我的意思是……我需要找一個能讓丞相信服的理由,以防止他抽我一頓。”
柳隱:“…………”
顯然,在馬謖看來,關東豪右的態度,甚至沒有諸葛亮抽不抽他重要。相比於考慮如何讓關東信服,馬謖更需要考慮的是該怎麼說服諸葛亮。
之前說了,盡力削弱關東勢力是整個季漢朝廷的共識。但對於如何削弱這個問題上,還是出現了一定的分歧。
至少就諸葛亮來說,他更傾向於依靠政治手腕鈍刀子割肉。要讓諸葛亮贊同馬謖這樣依靠戰爭削弱反對派力量,他非得抽狠抽馬謖一頓不可。
所以,馬謖現在最需要說服的,反而是自己的老師諸葛亮。
事實證明,馬謖的擔憂並非是空穴來風。當他把大軍撤回壽春不到半個月,諸葛亮的使者就從洛陽送過來了。
“大將軍,丞相希望您去一趟洛陽,好好解釋一番。”來者是鄧芝之子鄧良,在遞給馬謖信並傳達口信時,他只感到嘴角比過年殺的豬還難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