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軍?”
這一個詞瞬間讓馬謖反應過來,神情也一下子變得極為嚴肅。
現在困擾大漢財政最大的問題不是別的,正是龐大的軍隊。
自劉備擊敗劉璋,順利入主益州之後,諸葛亮就奉命開始改革。益州在諸葛亮兩年的變動之下成為一個巨大的戰爭機器,大部分資源都服務於北伐。
在這樣的制度之下,季漢的軍隊一直都是處於可供養極限數額的。尤其是在大漢這幾年迅速的擴張之中,大量降兵編入,使得大漢兵力迅速膨脹。
北伐之前,大漢可呼叫的兵力就已經達到二十萬了。這一次攻克關中之後,三萬關中魏軍成建制的向漢軍投降。再算上各地被擊潰投降的俘虜編入,一旦消化完,漢軍兵力可以逼近三十萬大關。
這是個軍事上的好訊息,證明季漢的軍事力量與曹魏距離更近了一步。但是從財政來看,蔣琬費禕估計得罵街了。
顯然,以殘破不堪,人口凋零的關西以及基本到戰爭極限的益州兩個地方,是無法供養三十萬大軍的。哪怕是所有兵馬全都改為軍屯,也不可能養得活。
除非學曹魏那樣,把大量人口變成農奴屯田才可行。但這個選項別說諸葛亮了,連之前的李嚴都說缺大德了。
所以對此,諸葛亮覺得唯一的選擇就是裁軍了。將部分士卒分土地裁撤,降低財政壓力的同時也可以把大量精壯釋放回土地。
這算是一個標準的開流節源的議程,也是一個比較無奈的選擇。而諸葛亮把馬謖叫過來,也正是為了商議這件事。
不過馬謖對此第一反應就是反對,
“丞相!現在天下還沒統一呢,恐怕不能支援裁軍。”馬謖擺擺手,立刻向諸葛亮彙報道,
“而且現在軍中基本都是能征善戰的老兵,他們可是很珍貴的。這要是裁軍讓他們回去務農,對漢軍戰力影響也是不小的。”
“這事別跟我說,你去跟公琰說,你看他會不會跟你拼命。”諸葛亮笑了一下,不由調侃了一句。
“丞相,這種情況下不如實行我在隴右的兵府制度。在渭北各郡建立兵府,將大量士卒編入兵府來組織耕戰。”馬謖沉吟了一下,立即將府兵制推薦給了諸葛亮。
府兵制是馬謖當隴西太守的時候就提出,並讓李穆在隴右推廣了數年做實驗。在費禕督隴右的時候,兵府從隴西郡擴充套件到了整個隴右五郡,是已經實行了很長時間的制度。
而按照季漢現在這個情況,顯然實行府兵制已經是最好的選擇了。尤其是此刻關中有大量耕地無人耕種,需要對此進行開荒的時候。
府兵制可以說是一個比較完美的制度,在對外開邊的時候是極其優越的。這項制度一直到唐玄宗時才逐步瓦解,而且瓦解的原因還比較有趣。
因為唐朝疆域太大了,府兵去邊境駐防路上就得走半年。來回勞累而且服役加長,府兵開始不願意戍邊,這才被募兵制取代了。
而現在的季漢就沒有這個問題了,實行府兵制完全沒有任何問題。
“你之前在隴右設立的兵府嗎?朝廷估計沒有足夠官員負責此事……”諸葛亮眉頭皺了一下,沉吟一番說道。
“此事用不了太多人官員,甚至部分兵府可以直接用基層軍官任職。”馬謖立刻開口說道,並詳細給諸葛亮解釋了一下這項制度。
“二線部曲編入兵府,分發耕地,鎧甲武器也可以自備。這樣一來漢軍可以用較低的支出維持最大的兵力,而且戰力也不會受到很大的削弱。”
“至於部隊的中堅力量,我建議以選鋒策精選北兵,以此保證兵鋒可以無往不利!”
“選鋒?”
諸葛亮眯了眯眼睛,這個詞對於熟讀兵法的他並不陌生。所以諸葛亮迅速找回了曾經對馬謖的印象,這小子看樣子又打算給他整點新花樣了。
“沒錯,正是選鋒策,但餓將其與之前的精兵策結合了起來。”馬謖呵呵一笑,立刻給諸葛亮獻上自己心最新的兵法。
選鋒這個詞在兵法《六韜》之中就有所提及,也就是精選精銳的意思。不過在傳統戰略上,這種精兵一般都用於大兵團作戰的尖刀來使用。
不過馬謖對此進行了一系列的改動,其中首先就是教選鋒士讀書識字。在讓精兵有更大主觀能動性(魏延:別跟我提這個詞)的同時,也可以讓精兵有更大的向心力。
這樣一來,選鋒並集中訓練的精兵,在關鍵時刻就有了一個新的作用。那就是在關鍵時刻,他們可以客套基層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