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總共有三十六個小國,分佈在涼州西面一大片地界上。他們大多地盤小,人口少,對於大漢來說理論上沒有什麼價值。 不過那一條著名的絲綢之路,讓這些西域小國變得開始值錢起來。 西漢時代,從長安到西方的這一條絲綢之路,每年都會產生無數的貿易往來。而坐落在這條路途中的小國,則依靠著收過路稅賺麻了。 當然他們不僅負責收過路稅,還負責著整條商路的治安。所以這個時候,西域對大漢的價值還是存在的。 不過東漢時代,涼州爆發了長達百年的羌亂,加上首都東移,絲綢之路逐漸沒落了。而西域對中原政權來說,價值也在一路走低。 到曹魏時代,對西域除了名義上統轄之外,基本不再有其他往來。 但蜀漢統一雍涼了,因為朝廷財政極度緊張,所以諸葛亮力主要重啟絲綢之路。也因為如此,西域的價值就又高了起來。 不過吧,大漢威嚴一百多年沒照耀在此處了,很多小國早就忘記了漢軍的強大。所以陳祗在希望擴大西域都護府權力,恢復西漢時期的權力時,受到了不小的阻力。 都野了一百多年了,連比你們強的曹魏都不敢管我們了,你蜀漢哪來的臉要重新當爹? 因為這事,姜維甚至在敦煌領兵跟鬧事的西域使臣起了衝突。要不是陳祗勸住,表示上奏請刺史做決定,怕是就直接打起來了。 馬謖那邊接到了彙報,很快給出了批覆,信使給陳祗的口信是,使君準備親自來敦煌負責。 “使君準備親自來?”陳祗頓時有了一股不好的預感,貌似事情發展可能會與自己想象的有一點小差異。 全大漢誰不知道馬將軍是好戰狂,原本能靠談解決的非得動手。雖然貌似搶的更多,但是這樣動不動就打仗確實讓人頭疼。 但願使君來,只是單純想解決問題吧。 不過半個月,馬謖的大旗就出現在了敦煌東面。陳祗的猜測沒有出錯,馬謖一口氣帶來了五千騎兵,一看就知道來者不善。 “奉宗,我來了。”馬謖帶著五千漢騎兵浩浩蕩蕩抵達敦煌城下,隨後跳下馬對陳祗笑道。 “讓我看看怎麼個事,是何人反對我大漢的西域都護府?” “使君,您冷靜啊,這可不是兒戲。”陳祗有些無奈,雖然知道沒用,但還是開口勸說馬謖道。 “放心,是心裡有數,你瞧瞧我馬謖是那種喜歡打仗的人嗎?”馬謖擺擺手,不以為然的說道。 伱不是嗎? 陳祗不由腹誹了兩句,還是拱手行禮,恭迎馬謖親自來到敦煌。 馬謖率五千漢騎兵抵達敦煌,一看就是來勢洶洶的模樣,一群西域使臣基本都聽說了。一群西域使臣這才感覺事情不對勁,蜀漢這一次貌似是來真的了。 不過在他們看來問題依然不算大,畢竟矛盾點並不大。大不了下次商量的時候改口讓步,儘量把矛盾避免就好了。 還是那句話,有啥事不是坐下來談不了的呢。 不過就在一群西域使臣開始考慮記下來該怎麼讓步,又怎麼爭取利益的時候,他們發現了一個古怪的問題。 馬謖自從來了敦煌之後,一連半個月愣是一點動作沒有。他作為涼州刺史,根本沒親自出面,陳祗也再也沒來找他們商討大事。 甚至沒過多久,馬謖帶來的五千漢騎也不見了。 終於有使臣忍不住了,主動去找到了陳祗。 “上使,前幾日聽聞涼州使君來到敦煌,與處理矛盾,我等甚慕之,希望與使君一會,不知……”來自烏孫國的使臣見到陳祗,向他小心翼翼的試探道。 “想見使君?貌似有點晚了。”陳祗攤攤手,表示自己無可奈何。 “使君已經帶著五千騎兵西去西域,準備自己出使西域了。你們若是想見使君,現在去追還來得及。” “什麼?”烏孫國的使臣直接人都傻了,老半天才反應過來,隨後難以置信的問道。 “涼州使君已經西去了?” “沒錯。”陳祗點了點頭,漫不經心的說道。 “馬使君向來喜歡直來直去,不擅長繞彎子。他說與使臣商談大事顧及甚多,來回傳達太過繁瑣,所以決定親自出使西域,與西域諸國的國王面談此事。” 這一番話陳祗說的毫無波瀾,彷彿在說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使臣耳朵裡,就宛如晴天霹靂一般。 他可不會相信陳祗所說,馬謖準備親自去友好訪問……畢竟誰家出使要帶好幾千騎兵,這是奔著滅國去的吧! 要知道西域三十六國雖然聽著挺多,但實際上絕大部分都是小國。其中國家最小的小宛,全國上下不過兩千人口而已。 馬謖帶著五千騎兵去西域,大機率是要順手滅掉幾個小國的。 這是啥脾氣啊,單純反對幾個霸王條款而已,你咋還直接操刀子上了呢? “陳上使,此事關係重大,為何不通知我等!”烏孫的使臣大驚失色,甚至直接開口質問陳祗道。 “大漢國事,為何與小國之使商談?”陳祗面無表情,直接一句反問就讓烏孫使臣說不出話來了。 一百多年年漢兵不出涼州,是不是西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