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不久,三極火箭助推器成功脫離,在天基空間搜尋與跟蹤系統衛星群的幫助下,導彈接受了目標的最新攔截資料,攔截導彈的頭錐釋放了動能戰鬥部,戰鬥部安裝的頻頻寬、波速窄且功能體積小質量輕的毫米波自導引系統和長波紅外成像導引部都全部啟動,戰鬥部首先成功利用長波紅外成像導引頭捕獲了剛剛鑽出大氣層,且溫度還極高的德國首枚戰略導彈戰鬥部,攔截導彈的動能戰鬥部的固定轉向和高度控制系統迅速進行精確機動;毫米波導引頭進一步提高攔截精度,小型計算機迅速解算出了最佳攔截位置。…;
兩枚攔截導彈的戰鬥部眨眼間便迅速接近目標,致命的高爆殺傷裝藥同時完成了引爆,迅猛釋放的爆炸能像是兩架洲際客機在空中迎頭相撞一般兇猛,被攔截的德軍首枚戰略導彈戰鬥部還並未再入大氣層,便在猛烈的爆炸作用下解體開來,其衝出大氣層之時的巨大動能也在這一刻的爆炸中被“抵消”,而且就算彈頭不被摧毀,也不會按照預定軌跡再入大氣層了,當然,在如此之強的爆炸能撕扯下,就算是真正的核彈頭也會被炸成紛紛揚揚散落開來的碎片,而這些碎片自然很快就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落入了大氣層裡,高速摩擦間,全部都化為了烏有,也有的碎片在爆炸衝擊波的作用下,突破了地球引力飛向了太空,成為了太空垃圾。
攔截成功以天基紅外預警衛星傳送回來的爆炸紅外影像證實的,攔截爆炸發生後兩秒鐘,天基空間搜尋與跟蹤系統衛星群就沒有任何搜尋結果報告,德軍發射的首枚戰略彈道彈頭在衝出大氣層不到十秒鐘便被成功攔截,這樣一個結果,對於守在“荊州”號中華神盾系統總控臺前的潘志文而言,不能不說有些諷刺,因為就在剛剛,模擬攔截也取得了成功,換而言之,剛剛要不是“中華”號而是“荊州”號發射攔截導彈,同樣會取得成功。
“真沒想到,德國人的導彈飛行速度比想象中的還要慢,而且其導彈彈體和火箭發動機都並未做消除紅外處理,這讓我們對其整個發射過程準確跟蹤定位起到了很好的幫助作用,而更讓人放心的是,他們並未有彈頭分離技術和變軌機動技術,或許我們還可以據此猜測出,德國人根本不具備實時跟蹤測量和監測技術,換而言之,此時此刻的他們還並不知道導彈彈頭已經被擊落了”
沙恩超倒是顯得很興奮,號稱用一堆堆人民幣堆出來的“中華”號導彈巡洋艦果然不是水貨,兩枚導彈就把德國人耗盡無數心血的戰略導彈給揍得稀巴爛,看著樣子,德國人恐怕至少得同時發射四至五枚才能難得住“中華”號,可德國人有這麼多戰略導彈嗎?
答案是否定的,德國人一枚都沒有,發生在大氣層外的爆炸並未被德國人探測到,事實上他們給戰略導彈安裝慣性制導系統的最初目的,就是希望導彈在發射後就不用去管,所以這首枚戰略導彈就像是德國人射出來的一支箭,他們在乎的是最終能否命中靶子,可根本看不清箭矢飛行過程是如何的。
五分鐘過去了、十分鐘過去了、二十分鐘過去了,整個一個小時都成為了過去,在南迴歸線以南、非洲大陸以西的預定墜海海域等候戰略導彈彈頭落下的德國四艘潛艇依然在苦苦等待,由於沒有大型遠洋測控船和地面測控站,他們根本不知道導彈發射升空之後是什麼狀態,是否會按照預定軌跡落在這麼一個理論計算出來的墜海海域,所以只有等待。
然而,等待是最漫長的煎熬,苦等四個小時都無結果的四艘德國海軍AIP作戰潛艇艇長,不得不抱怨白費勁了,他們費盡周折遠離本土的輾轉來到這裡恭候戰略導彈彈頭的大駕光臨,可等來等去,除了獵獵海風,狗屁都沒有。
難道彈頭在再入大氣層階段,因隔熱材料不過關被燒燬了?阿爾卑斯山腳下的導彈發射中心內,布勞恩等人撓頭抓耳想破了腦袋也不知道究竟是怎麼回事,導彈發射之後不久,地面還能透過雷達捕捉到一定的訊號,可隨著飛行高度不斷上升,導彈就消失了,而根據理論計算的軌跡和時間,導彈彈頭重入大氣層後,也是時候落到預定海域周圍,並且因為巨大的墜海衝擊,會導致內部裝填的顏料洩露染黃海水,以便讓散佈在預定海域周圍的潛艇發現墜海彈頭,可至今為止潛艇都並未報告,難道是潛艇被擊沉了,或者是長波通訊裝置壞了無法報告?所有人都不願意相信,是他們的導彈憑空沒了。…;
一直以來困擾潛艇外出作戰的一大因素就是通訊問題,光線以及所有電磁波訊號在水中都會急劇衰減,因而潛艇的主要探測載體是聲波、工具是聲納,可要想和後方基地之間通訊,動輒成百上千公里的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