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拿破崙墓地傾情瞻拜,這樣的一個人物其雄心魄力實在難以估摸,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尤其是昭和登基之後,與其說是君主立憲,倒不如說是封建王朝,昭和天皇對以濱口雄幸為首的內閣有著強大的作用力,比如此時他再次發飆的時候,濱口雄幸等人只能在底下保持沉默。
關於天皇為何發飆,這件事情應該去問中國人民軍第四集團軍軍長鄧拉本先生,他所調派的第四軍軍屬特種偵察營,究竟對已經狼狽潰逃的小泉六一那小子做了些什麼,用特種兵對付一股潰逃的日本兵簡直就是一種浪費,但鄧拉本還是做了,原因就在於這股潰兵中有了第三師團最高指揮官小泉六一在,如果能抓獲或者殺死他,那小日本最短命的師團長記錄就宣告成立了,可惜的是日本人最不希望的事情還是發生了。於是乎,從1929年6月上任,到11月全軍覆沒,小泉六一這一日本最短命師團長將一個活生生的野戰精銳師團帶入了天照大神的懷抱,昭和天皇心愛的名古屋師團便玩完。
“這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陰謀,中國人用外交談判欺騙了我們,他們一邊談判卻又一邊準備戰爭,這是骯髒的行為。”
濱口雄幸是一位非常強硬的日本首相,從為了日本的長久發展而做出簽訂倫敦條約、推動金本位貨幣制度、主動撤離在華大陸勢力等來看,他是一個很具備戰略眼光的人,他非常明白經濟實力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軍國主義對國家的危害,對於臺灣的事情,他曾一再主張讓出臺灣及澎湖地區,換取中國政府對朝鮮日製的認可,可惜的是在天皇的一再幹涉下,談判最終走向了破滅。
明知道天皇有錯,但他卻不能加以批評,做臣子的唯有讓天皇陛下的錯誤影響降到最低便是責任與使命,在知道臺灣戰事不可避免的情況下,談判期間天皇一直以為中國人會最終趴下去,所以臺灣的防務根本沒有加強多少,而中國人卻在積極的準備。談判幾近破滅的時候,他立刻讓參謀謀本部做出最高反應,於是很快派出了連續三批次的增援力量,加強臺灣的防守力度和強度。
本以為這樣會嚇退中國人,第二、第三、第五等三個常設師團的戰鬥力那是相當出色的,參謀本部的官員曾吹噓中國人要想解放臺灣,起碼需要幾十萬支那豬,但事實上呢?這樣的增援,在不知對方實力究竟如何的情況之下,反而引發了災難性的後果。各個師團遠渡重洋奔赴陌生地域,光是適應地區氣候、劃分各自防區、建設防禦工事等又花了不少時間,可等他們身心疲憊以為防務工作已經完美的時候,中國人卻給他們來了一次意料之外的戰爭。
數十年之後,不少人評價臺灣戰爭,是這樣說的:“日本人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防守來應對中國人的進攻,線條式構築的以塹壕、鐵絲網、碉堡等為基本要素的防線。然而中國人卻準備了一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攻方式,從空中打擊到多點登陸,從艦炮、飛機直接火力支援到裝甲機械化登陸……總之,人類史上的第一次不對稱現代化戰爭,就爆發在中日兩國之間,它見證了世界的一步步現代化,而中國始終走在最前面,於是乎他們參與的很多戰爭,都成了不對稱戰爭!!
海軍大臣財部彪,人送外號財部親王的他是發明“八八艦隊”的好手,可一直以來被人詬病,主要是他妻子是有日本海軍之父之稱的山本權兵衛之女,但這樣的詬病絲毫不能抹殺他的能力,尤其是能在濱口雄幸首相的鼓勵之下,和列強簽署一系列海軍裝備條約,足以見得他也是一個有戰略眼光的人。和濱口雄幸一樣認為,在和平年代瘋狂造艦無疑是自尋死路,還和全世界走向了對立。;
而同樣是在濱口雄幸的影響之下,他同樣認為為了日本的長久發展,應該加強和中國的經濟領域合作,已經出現金融持續波動的日本需要一個廣闊的海外市場促進發展,被西方世界所看重的中國無疑也是日本的最佳選擇,在走出金融困局之前,日本就不應該與中國為敵,與西方世界所看重的大蛋糕為敵。
所以濱口雄幸做出了地區性戰爭即避免和中國走向全面對抗的路子,他也就緊隨其後,象徵性的把海軍主力艦隊拉到了東海不斷溜達,除了向中國弱小的海軍示威之外,更多的是讓中國意識到日本海軍存在的強大,意識到自己沿海地區的不穩定因素,他相信日本海軍主力艦隊的存在是干擾中國出兵臺灣的有利因素,進駐那霸港休整也是他的意見,同樣也是為了下一階段更好的示威……
俗話說“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中國人一直等的就是日本主力艦隊休整的機會,要知道以多艘戰列艦為核心的主力艦隊,一旦進入休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