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海軍也能重新上路,隨後進港的便是三艘五萬噸級的集裝箱貨船。
7月15日,泰山號戰列艦滿載著德國人踴躍捐獻而湊齊的41年的年度付款金,帶著運輸船隊和護航艦艇、補給艦,在熱情的德國人民歡送下踏上了回國的道路。
本應該是年底都可交付的首年款項,在漏*點似火的德國人民幫助下,希特勒政府獲得了大量民間捐來的黃金、白銀和外匯,德國國內的各大財團也紛紛解囊支援政府,所以41年年度的六十八億美元全部籌齊。而得到技術資料和裝置的德國,很快就開始著手消化,以克虜伯、萊茵金屬等公司為首的德國大型軍工企業,很快便開始建設生產線,德**隊急需訓練使用的坦克、戰車、自行火炮等武器便能相繼問世,其他行業也很快驚呼中國工業之強大後,便興奮的學習、運用起來。
“聰明的日耳曼人肯定不止會學習運用,必定會加以創新和提升,中國的技術支援只會讓德國具備快速躋身世界一流工業大國行列,但真正走向工業強國,德國人還需要加入不少努力的汗水才行。”1941年8月6日,回國後的運輸船隊不少人都是這樣評價德國人。;
9月1日,第二批也就是最後一批交付德國的技術資料和相關裝置,又開始裝船準備運往德國了,而正式獲得了由共和國財政部劃撥下來的貿易收入早已陸續到了各大企業的賬戶,不少企業都是準備運用新生產技術且淘汰原有生產線的,但沒想到這些東西被國家集中起來賣給德國人之後,還能為企業帶來一大筆收入。收到款項的時候也更是賣力宣傳這筆買賣實在划算,大受感染的另一部分企業則加快了速度,所以第二批資料的整理、裝置的集中裝運等都完成得特別積極,速度只能用飛快來形容。
然而,當第二批也就是最後一批赴德船隊又在南海集結完成,準備奔赴德國的時候,中國又收到了一個好訊息,英法兩國和美國都表示願意在航空工業領域和中國展開合作,購買中國飛機多年的他們早已習慣了中國的航空產品,也一直希望著自己國家能夠生產同樣優秀的飛機,苦於根基太差、差距太大,要想加快發展速度的他們只能透過技術引進來實現跨越式發展。
這個訊息倒是令中國感到意外,這三個國家怎麼不對共和國的汽車製造之類的技術感興趣,倒是對耗金多、建設週期長、發展需求條件多的航空工業感興趣,原本以為這些國家會像勒緊褲腰帶,要技術不要命的德國人一樣,為中國帶來大筆大筆的收入。
可這幾個國家太對自己國內工業自信了,以至於只覺得中國航空領先於世,其他的大家都差不多,並且很多人還謾罵德國的愚蠢,以為照搬一套中國的先進工業技術回去,就能建設出世界矚目的工業繁榮了,這樣的愚蠢只是一個笑料。像英國,坦克都是他們先發明出來的,造船工業更是他們日不落帝國的強項,冶金化工之類的只要下定決心一番耕耘奮鬥,重整之後和中國工業旗鼓相當是毫無問題的。
相反,由於他們沒能重視航空工業方面的發展,以至於在這一個領域上“暫時”落後於中國了,而德國又透過捨命購買回了大量中國航空技術,他們是不得不想方設法改變航空領域裡的孱弱局面,用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在下議院發表的演講中的一句話來說,那就是“為什麼不力爭那些能夠給我們以安全的東西呢?我們為什麼主張空軍軍費必須充足的時候,不對國內的航空工業給予扶持呢?”
丘吉爾這位曾經主張用機關槍鎮壓那些罷工工人的鐵血之人,他看到的是德國正不斷擴大的軍事武備,看到的是依舊滿不在乎的英國政府,無力左右整個政府決策的他,只能力求讓英國具備更為現代化的國防工業,他堅信的一點就是務必發展出強大的航空工業,這一點上務必向中國學習、借鑑甚至是技術引進。
和他一樣的還有法國政府裡的戴高樂,他也是一直力薦法國的貝當政府,鄰居已經日趨強大的時候,法國不能再沉溺於浪漫和奢華中,務必清醒起來的同時嚴肅對待國家的軍事建設,他和丘吉爾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應該發展航空工業,耳根子都快被磨掉的貝當最終同意了戴高樂的建議。
而美國就不同於英法了,羅斯福自己就是一個富有遠見的人,上臺之後的他看到的是被中國企業嚴重壟斷的重要工業領域,在汽車、飛機、電器等領域裡,毫無發言權的美國務必要一改以前作為。以福特、通用、波音、麥克唐納、馬丁等公司為首的現代化企業,逐步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漸漸走到了力求獨立自主發展的道路上。
一時之間,彷彿中國盛行於世界的不再是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