麼狗屁火箭。
於是於,在德國看來他們的火箭技術無疑是全shijie最先進的,因為早在第一次shijie大戰結束之後不久,來自德國哥廷根大學的一位年輕物理學博士生赫爾曼,奧伯特就正式發表了他的博士論文《使用火箭進入行星系空間》,再加上他後來發表的《空間航行的途徑》,直接奠定了他在德國火箭理論界無可辯駁的崇高地位。
而在1927年,一個由業餘火箭愛好者組成的組織誕生了,它的名字就叫做德國宇航協會,如今第三帝國鼎鼎有名的火箭專家都先後加入了該協會,克勞斯,瑞德爾、魯道夫內貝爾、瓦爾�1�7瑞德爾、阿總魯道夫和瓦爾�1�7提爾、馮布勞恩等等,而且該協會在1931年,竟然依靠會員自行繳納的會費以及眾多會員的技術貢獻,成功研發了一枚火箭併發射成功。
可惜的是,由於經費以及其他問題,該協會不久之後就因為種種原因而不得不解散,不過好在凡爾賽合約對德國限制軍備的作用開始日臻凸顯,xiwang能夠在武器裝備發展方面推陳出新的希特勒,既然又膽量秘密下令研製新型巴黎大炮,肯定也有膽量支援潛在軍事價值也不錯的火箭技術上。
德國陸軍裝備局很快成立了軍用火箭研究的彈道學委員會1火箭天才馮布勞恩成為陸軍裝備局第一位僱下的科學家,而隨後不久,越來越多的前德國宇航協會的會員都紛紛加入到了該委員會旗下展開更為深入的研究工作,未加入該委員會的科學家依然在自力更生的展開研究,而幾乎與此同時,德國的核物理研究也是處於這樣一種半官方半民間的混亂科研狀態。
1938年,在位於柏林市西南40千米的庫莫斯多夫炮兵靶場,彈道學委員會的第一個基地宣告建設完畢,隨後不久,馮布勞恩為科研帶頭人的德國火箭專家們,拿出了代號“歐文”的火箭研究計劃,按照設計指標,它將採用全鍋合金外殼,長14米,全重150千克,裝有一臺推力2940牛頓、可工作16秒的火箭發動機,但未安裝穩定尾翼和火箭首部配重,因而在實際發射中,這枚火箭依然以天折告終。
這次火箭發射的失敗並未標誌著德國在軍事用途的火箭上正式放棄,反而jī發了德國人的雄心壯志隨後不久,位於柏林地區的海蘭德工廠,在奧地利籍火箭先驅麥克�1�7瓦里爾、瓦爾特,瑞德爾和阿函魯道夫等人的努力下,利用工廠先進的技術為彈道學委幫助不過很快,瓦里爾就在酒精爆炸事故中不幸喪生該企業也很快停止了與彈道學委員會的研究合作。
無奈之下,經費始終有限的彈道學委員會不得不屢屢要求陸軍裝備局增加科研經費投入,而恰恰在同一時期,德國“鈉俱樂部”也在因為過於零散的研究而讓陸軍軍械局深感浪費經費,馮布勞恩等人想要彈道學委員會獲得更多的經費,顯然就需要拿出一點成績出來證明自己,咬牙跺腳之下,這群德國科學家們愣是在1940年年初將A2火箭於德國北海沿岸的博庫姆島發射成功。;
從那時候起,德國陸軍裝備局開始更為重視彈道學委員會起來,重要體現標誌便是經費上漲了,然而火箭的發展並非是一蹴而就的,到1940年為止,精心設計和製造的A3火箭才被正式送入發射場開戰實驗,這次他們所發射的A3火箭全長76米、重740千克,有精心設計的彈體的穩定尾翼,而且還首次加裝了由陀螺儀控制的可以調整後噴氣體方向的燃氣舵,彈體中安裝的溫度計、氣壓計和用於回收彈體的降落傘和導航裝置也都事先經過反覆測試。
這次測試雖然遭受而來失敗,但卻產生了一個有意問題,那就是之前馮布勞恩等火箭科學家的前期火箭的導航與空氣動力學設計被徹底否定了,於是乎為了以後的火箭發射之後能夠精確命中目標,圍繞著這一目的德國火箭學家們不得不開始全新的A4火箭設計,並在1940年至第二次shijie大戰爆發前,進行了一系列艱苦卓絕的實驗,不是電力供應失敗便是電子元器件故障,不是燃料意外洩漏就是不知原因的升空爆炸,失敗,不斷的失敗始終縈繞在德國火箭研究的道路上遲遲不散去。
更加令希特勒等德國政府和軍方高層意外的事情發生了在德國前後兩次的從共和國購買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之中,德國人竟然意外的買到了火箭炮這一武器裝備,大喜過望的德國人很快將共和國第一批交付的車載火箭炮運回了國內,壓根兒就沒有裝備給陸軍部隊的意思,而是全部交給了馮布勞恩領導下的德國火箭彈道學委員會拆解研究。
第一批交付給德國的十管300毫米輪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