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翻譯沒有把兩個名詞翻譯好,又或者是對面的德國人無法理解“燃料”和“電池”這兩個之間有何分別,而略有耳聞的翻譯立馬用了最直接的說辭——“一種新型電池”,立刻讓德國佬閉嘴,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疑惑之中的好奇。
燃料電池,顧名思義就是一種把燃料在燃燒過程中所釋放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新型電池,並不需要充電的它只需要分別為兩個電極區域連續不斷的新增燃料和氧化劑即可,有燃料、氧化劑、電極和電解液構成的新型燃料電池對於共和國而言或許已經不陌生,但對於一個還普遍使用鉛酸電池、乾電池的世界而言,這的確是太稀奇了,但聶健並不拒絕將這種新電池概念告訴德國人,因為共和國在燃料電池方面的努力與收穫告訴他,從理想到成品之間的距離是相當遙遠的。
“燃料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電化學的方式把反應物質的化學能直接轉換成電能,其使用的燃料是氫氣,主要來源於液態氫、金屬儲氫或者甲醇重整等,而氧化劑主要是液氧。工作時,也就是讓燃料通入負極,氧化劑通入正極,電極都是由多孔結構以保證較大活性的,接著他們就在各自電極的催化下進行化學反應而產生電能,因此其能量利用率相當之高,並且無噪音,非常適合於潛艇使用,目前我共和國正努力研究這方面的技術,但進展緩慢。”
聶健不得不以國家利益為出發點說了謊,這共和國海軍依照未來擴軍計劃所要裝備潛艇部隊新型的常規作戰潛艇都將裝備有燃料電池,而曾在半島戰爭執行對海封鎖任務中嶄露頭角的不少潛艇,也就是在現代化改造中有使用燃料電池的,但現在聶健卻不得不說共和國正努力研究之中,就像當初共和國給第一次訪華的德**事代表團所說“不依賴空氣推進系統”所含技術正研究之中一樣。
而同坐在聶健左側的一位共和國機械動力學方面專家,同樣來自共和國科學院的焦雲這遇到了同樣是來自於德國有關潛艇方面的提問,這作為共和國燃油動力尤其是柴油動力方面的先驅之輩,焦雲自然也有幸參與到了共和國新型潛艇所用柴油機的研製,這涉及到不依賴空氣推進技術的柴油機研製他都參與過,就自然很清楚普通柴電混合動力潛艇所面對的問題。
潛艇上,產生噪音與震動主要來源除了尾槳之外更主要的就是潛艇動力了,當今世界尤其是德國所使用的柴/電混合動力共軸推進式潛艇,在水上水下航行都使用柴油機,最大的特色當然就是引擎艙幾乎所有空間都被柴油機所佔據,炙熱的高溫和難聽的噪音是讓該艙室成為潛艇工作崗位最惡劣環境的罪魁禍首。;
而有些嚴峻的是,目前德國潛艇所使用的、包括其未來想要在新型潛艇上用的,是六缸式的1400馬力柴油機以及兩臺375馬力的電動機。柴油機工作自然是以柴油燃燒產生化學能與熱能,經轉化後成為所需機械動能以供使用,低下的熱機效率、工作高溫、潤滑、噪音等等都是潛艇所用柴油機的老問題,其中更為緊要的就是柴油燃燒所需要消耗大量空氣和廢氣。
如果單純依靠潛艇內部空間來提供柴油機工作所需要消耗掉的氧氣,雖然可以加裝製氧裝置,但考慮到潛艇上官兵呼吸所需最低的空氣中含氧量以及對柴油機廢氣惡臭的忍受程度,如果毫無技術革新,那麼一艘潛艇往往潛航航行時間相當之短,在人需要呼吸、柴油機同樣需要呼吸情況下,潛艇就需要上浮更換新鮮空氣,即便是在以電池所產生電能來潛航推進,效能有限的電池同樣會讓潛艇很快上浮,然後發動柴油機來為電池充電,容易暴露的問題是同樣的。
所以,德國人想方設法在提高潛艇所用電池組效能的同時,還在為解決柴油機更合理功率、更高熱機功率、更低噪音等的同時,著手解決的重要難題就是如何讓潛艇能長時間使用柴油機潛航,而不是使用寶貴的電池電能。
他們也的確做了相當多的工作,從共和國引入了為潛艇加裝通氣管這種至今都算是世界先進的技術以後,他們首先自主在潛艇上加裝了單通氣管來實現柴油機的水下工作,這種新技術所帶來的巨大裨益是很明顯的,因為潛艇再也不需要浮出水面,基本是在潛望鏡高度就可以在伸出通氣管的情況下航行,看似做到了“無限潛航”的同時,卻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通氣管自身不可能承受潛艇進行高速航行所帶來的巨大沖擊,其通放空氣之間也容易產生巨大的噪音。
而就在這個時候,他們想到了在世界遙遠的東方,很早之前就主動透露給德國在研“不依賴空氣推進系統技術”的共和國,他們猜測共和國已經在中日東海海戰以及半島戰爭等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