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他作為穿越者所擁有的“預見效能力”,這樣反而會害了中國海軍。對於陸軍和空軍的發展,尤其是空軍的發展建設,張宇更多的是在技術問題上做出幫助,空軍本來就體現一個國家高科技尖端工業能力的兵種,擁有強大實力的國家幾乎就能拉出一支優秀的空軍和陸軍,但海軍卻不能,只因為海軍是技術整合性高階兵種,大躍進式的發展無法做到“整合二字”。
事實上,海軍即便沒有得到張宇多少“悉心指導、特別叮囑”,其發展腳步依然走得很快。究其原因主要是得益於有過去的自治區、如今的共和國,比較完整而且先進的現代工業作為支撐,這是一個海軍強國必備的基礎,當然也是共和國海軍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主因所在。有了強大的後盾作為支撐,海軍的腳步自然走得輕快。
1929年10月19日,在建國之後不久的海軍裝備發展討論會上,共和國主席、國務院總理、中央軍事委員會主要代表、海軍高階將領及重要部門領導、海軍裝備專家學者等共計160餘人齊聚一堂,共同商議未來海軍裝備發展問題。
席間,與會者熱烈討論了當前國際國內的形勢,共和國海軍未來所面臨的困難、機遇以及挑戰。在分析國際上各國海軍裝備發展走勢上,從專家學者到海軍將領,紛紛表示各國都在大力發展海洋空中力量即海軍作戰力量空中化。以亞洲的日本、美洲的美國、歐洲的英國等為首的世界前三強海軍,已經非常重視航空母艦的研究與發展,我國也應該有所準備或者說擴大現有發展規模,在世界海軍發展史迎來新的變革之時,讓共和國的海軍也趕上趟跟上世界發展主流節奏。
會議上還研究了海軍航空兵實驗部隊,利用一艘改造貨船進行的航母作戰理論研究與實驗成果。經過卓有成效的訓練,在多次演習中航母艦載機都順利完成了演習任務,達到了設計指標,體現了其強大的作戰價值。當然也分析了航母存在的問題,比如自衛能力差、缺乏夜間作戰能力、被改造船體本身還有巨大缺陷等等。;
而後,會議討論重點又延伸至現有裝備、艦艇規模、艦艇質量與問題、裝備研究與發展等問題,目前共和國海軍現有規模和實力,難以完成守衛共和國廣袤的海洋、維護海洋權益的任務,擴大海軍規模、加快部隊建設、構建強大海空防禦作戰能力等已經迫在眉睫。同時會議也肯定了這些年來海軍裝備研究的成績,在雷達應用、電子計算機運用、自動化運用等方面的科技成果是非常喜人的,它們的成熟發展與運用,極大提升了艦艇綜合作戰能力,繼而有力增強了艦隊整體作戰效能,在未來的發展中海軍要始終貫徹“科技是不可或缺戰鬥力”的精神。
會議的還有一段相當有趣的討論內容,這一部分是屬於海軍裝備方面的科研專家設想。他們提出,隨著共和國在航空工業、船舶製造業、電子裝置研發與製造業等方面的全面領先,將已經出現的新技術、新武器加以推廣運用並不是不可能。
比如,讓多用途噴氣式飛機成為航母主力裝備,淘汰種類繁多、維護繁雜的螺旋槳式飛機;比如,在大小艦艇上都大量裝備由中央火控計算機統一指導,各種型別和用途雷達協同工作的武器系統、電子戰系統等等;比如,人工智慧取得較好進展,火箭彈將具備自主導航、目標識別、攻擊的能力,繼而在艦艇、飛機、甚至潛艇上裝備各種應用型別導彈,用在不同層次的反艦導彈、防空導彈、空對空導彈等等。
還有很多很多的奇思妙想,大量的從這些身為泰山計劃科研人員一部分的海軍裝備專家嘴裡說出來。他們參加了很多項泰山計劃的科研計劃,不少已完成計劃的科研成果都當做了技術儲備而封存,也有不少大計劃正在努力實施,所以他們知道自己相關專業內的進展與成就是不奇怪的,有這樣的裝備發展設想也證明他們的頭腦已經和張宇的設想雷同了。因此,那場會議也成了張宇點頭次數最多的一次會議,傳說中的“頻頻點頭”也不過如此。
按照張宇的設想,最遲也應該在明年解決臺灣問題,完成國家的統一之後共和國將會大力進行科技方面的創新及應用,除了繼續在政治上深化改革、經濟上促進發展、民生上加快完善、教育上擴大投入等等之外,重點發展的將是共和國科技創新能力和軍事實力。因為他知道,國際資本冗餘本因引發的金融危機因為共和國的出現而被消解到一定程度,然而隨著共和國的經濟崛起,共和國的內需飽和之時就是國際金融走上惡化之日,往後將會隨時爆發和另一個時空同樣慘烈或者說更加慘烈的金融危機。
為了應對將來可能出現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