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機槍,人員配置為1加5,裝有一個一噸吊重的液壓吊臂,發電機、電焊機、切割機、一整套扳手和液壓鉗之類的小工具。
該裝甲系列所有車型,在很多方面都是相同的,大到發動機和裝甲型別等等,小到蓄電池和煙霧發射器等,通用化和實用化的理念做到了極致。當然因為它們都各有用途,所以武器裝備、車體構造等方面是各不相同的,在六十公里的最大公路時速和450升載油量的五百公里最大行程上等都是相同的,但越野能力可就大同小異了,裝甲搶救車、搶修車自然是不能和步兵戰車相比較。
如此大動干戈的建設一個裝甲實驗團,目的在於檢驗裝甲力量建設的可行性和優劣所在,該團的配置方面當然不會一步到位非常科學,讓亞美特種汽車公司拿出了兩個勉強湊合的裝甲系列車輛,花了不少時間弄出了一個全裝甲履帶化的豪華實驗團。
該裝甲實驗團設有兩個裝甲營、一個機械化步兵營(以後若無需要,簡稱為機步營)和一個炮兵營。這也是根據實驗目的和陸軍自己關於裝甲方面的認知程度,所能做出的最好配置安排了。
裝甲營,下設3個坦克連和1個支援保障連;機械化步兵營,下設3個機步連、1個支援保障連;炮兵營下設四個連,三個122毫米自行加榴炮連和一個支援保障連。支援保障連都是為其上一級建制部隊提供支援保障的,裝備裝甲搶救車、救護車等等,各營之間最大不同還是在於作戰部隊,支援保障連幾乎都一樣。
坦克連有三個排,每排四輛坦克外加連部的兩輛;也就14輛坦克42人一個坦克連;機步連設有四個排,三個機步排和一個火力排。機步排每排四輛步戰車,機步連的火力排有三輛122毫米自行迫榴炮和一輛步戰車,加上連部的兩輛步戰車一共有170人;而122毫米自行加榴彈炮連就有些寒酸了,他們有六輛自行加榴炮,還有一輛指揮車。
總的算下來,連作為基礎戰術單位計算,那該裝甲實驗團就有六個坦克連、三個機步連、三個自行加榴炮連、三個支援保障連,不計入指揮車和支援保障連的車輛,該團一下子就有了八十四輛坦克、四十五輛步戰車、二十一輛自行加榴炮,要是算上這些車輛配屬武器,以一輛坦克堪比一個步兵排來計算,那該實驗團已經比兩個步兵師還要強悍,而且八十四輛坦克、四十五輛步戰車在自行榴彈炮車的火力掩護下發起衝擊,那架勢和威懾力遠遠比兩個步兵師強悍得多!
後勤裝備部和亞美特種汽車組織技術人員,對兩大車系進行了為期六個月的快速檢測,各項設計指標都拿到了合格成績之後,兩大系列車輛正式定型進行小批次生產,25年2月份第四軍裝甲實驗團正式接受其裝備,經過近兩個月的理論複習和操作實踐後,1925年4月7日在第四集團軍的賀州某訓練場內進行了首次實兵實彈演習,此次演習重點演練了連級部隊的訓練成績和水平,更主要的是透過一次較大規模的演練找出不足的地方。
而就在這個時候來自第一集團軍的唐仁輝前來“觀戰了”,觀戰的結果就是不久之後第一集團軍的一批精兵強將輾轉數千公里到了昆明陸軍學院和柳州士官學校裡參與培訓,也就在這時候第四軍的鄧拉本就感覺到不對勁兒,但他並沒有說什麼,因為他還相信“近水樓臺先得月”的道理。
實驗團這邊在卯足了勁兒演練各種戰術,檢驗陸軍學院裡裝甲方面的各種研究成果,十月份結束了六個月短暫培訓的第一軍官兵們加入到了實驗團裡,該團此時已經形成了有模有樣的戰鬥力,數次演習中充當挑刺兒對手的藍軍即第四集團軍王牌步兵師第五師已經扛不住該團的屠虐,第一集團軍的官兵加入之後又添了不少裝備,該團儼然已經有了搖身一變成、裝甲旅的規模,但仍舊保持著團的規模,不過鄧拉本此時的心裡已經再清楚不過,總參謀部明顯是要讓第一和第四集團軍之間較量一下,最終選定到底哪支部隊組建陸軍的首個裝甲師,乃至決定誰先成為陸軍中的首個重灌集團軍。;
“在事實面前,我們的想象力越發達,後果就越不堪設想!”鄧拉本相信了張宇嘴裡的一句口頭禪,因為事情而發展狀況的確是鄧拉本的料想,這說明他的想象力太發達了,結果當然就是太不堪設想了,半路殺出來的第一集團軍不僅可謂是撿了一個接一個的寶貝。
陸軍學院研究裝甲方面戰略戰術已經很多年,這些經驗自然誰都可以分享,但實驗團可是第四集團軍費勁九牛二虎之力才有今日的,結果就是第一集團軍橫插一槓子進來,從理論學習到組建他們的實驗團只花費了八個多月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