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先保障自身的通訊暢通,這就好比兩個角鬥士之間的決鬥選擇了以弓箭互射一樣,在互射之前或者已經捱了一箭,顯然就優先要做好自身的抗打擊工作,比如穿上厚厚的鎧甲或者是尋找一個合適的藏匿點躲過箭矢,當然也可左躲右閃以機動躲開箭矢,不過不管如何,這一道理也基本映照了電子對抗這一領域,馬慶雲要求通訊保障排優先保障己方通訊顯然既符合作戰條令,也符合實際情況。
通訊保障排必須抓緊時間完成的戰術頻率管理實際完成起來確實並不困難,在接到命令後,通訊保障排迅速讓安裝有戰術頻率管理系統的通訊保障車進入最高階別工作狀態,接到命令之後的該車官兵迅速展開備用的探測發射機與接收機工作天線,開啟頻譜檢測器,快速擴增訊號探測能力,並迅速完成2至30MHZ頻率範圍之內的接收訊號功率分佈,並利用計算機繪製出電離圖。
軍用級高速計算機迅速展開工作,嗡嗡聲的工作噪音伴隨著極為迅速的浮點運算開始“竭力”狂飆,隨著時間的推移,計算機自動生成並經過圖形工作站處理的探測記錄圖漸漸出現在了系統操作員的大屏控制顯示器上,該記錄圖長條形,如同人類體檢所用的心電圖儀一樣,慢慢的繪製出一個工作頻段圖出來。
專業的軟體系統對工作頻段進行快速的分析,並根據資料庫裡最新更新的戰區各單位通訊頻率分佈資料展開自動論證工作,迅速給出最佳工作頻段以供參考。而所繪製出來的工作頻段圖也並非是一勞永逸,每間隔十秒鐘,系統就會重新針對整個高頻段繼續進行一次掃描。而分析軟體也不斷的更新所推薦的最佳工作頻段,而經過人工的最後篩選後,最佳的工作頻段會很快傳送到各短波電臺以供跳頻使用,以更加富有效率和更利於遠距離通訊的跳頻方式。讓電臺充分發揮其自適應跳頻技術,避開敵人的干擾頻率,讓己方的通訊能夠暢通無阻且安全保密。…;
而電臺的跳頻工作對於人而言,其實是無法感知的,比如說JTDZ04型標準高頻短波車載式電臺。當它開始在最佳工作頻段開始瘋狂的跳頻的時候,哪怕是電臺的操作員也就是通訊兵,他是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電臺在一秒鐘之內到底跳了多少個工作頻率的,而這一資料一般情況下都非常讓人咋舌,因為該型號電臺可以在一秒鐘之內跳頻超過40000次、跳頻點數超過五十且跳頻間隔超過30MHZ。
如此瘋狂跳頻的技術,就好比原本要捱上一箭的角鬥士,突然有了“凌波微步”這樣的武俠神功一樣飄忽不定起來,這可讓對方怎麼瞄準射擊?顯然。電子對抗的另一方也會相當難堪。因為跳頻太快意味著他們想要快速鎖定並實施干擾,就困難重重了,以至於基本成為了不可能,除非知道這一跳頻的方式和規律,可那也得有內應或者是間諜協助,但這基本更加不可能。
瞄準式干擾和攔阻式干擾是通訊干擾中的慣用手段型別。瞄準式干擾對於固定工作頻率的或者是跳頻速度太慢的通訊具備很強的“殺傷力”而攔阻式的干擾又基本類似於全頻段干擾但也有一定的異同之處。簡單說來,攔阻式干擾更像是一種經典的轟炸方式——地毯式轟炸。因為一開始只知道對方的一個工作頻率或者幾個,而對方實施跳頻了,怎麼辦?
攔阻式干擾就以選擇對方原先已知的工作頻率為基數,放大百分之十或者降低百分之二十,即參照基數以一個較大的干擾範圍實施干擾,宛如泥塘裡捕魚可以用小網,到了大江大河就換成更大的漁網一樣,擴大範圍來阻止敵人的擴充套件頻譜通訊,讓敵人的直序跳頻、跳頻組合等手段失效,而這樣的手段顯然對於技術等級差的擴頻抗干擾通訊很有效果。
當然,還有一種手段是很有效果的,那就是全頻段干擾。這一干擾方式其實並不具備常人想象中的超強效果,相反,該干擾方式更像是一種無奈之舉,因為實在無法捕捉定位對方的工作頻率,也並不知道對方的跳頻方式和規律,所以乾脆就來個全頻段干擾,而這種方式之下的具體操作行為,其實就相對很簡單了。
共和國空軍早些年電子作戰技術裝備還不夠先進的時候,以及的確需要防止意外情況發生的時候,就會經常用到這種方式,比如說共和國空軍秘密組織兵力遠端奔襲轟炸納粹德國位於北非境內的核試驗場,雖然有很多的電子戰機助陣,而且大量的縝密偵查早就對德軍各種通訊和電子裝置工作頻率瞭如指掌,可最終還是安排了大量的電子干擾機去實施全頻段干擾,也就是為了防止意外。
而執行任務電子干擾機其實主力基本都是運輸機,它們主要的任務就是利用巨大的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