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3 / 4)

小說:抗戰演義 作者:誰知道呢

一首領名楊衢雲心中不服乃私對親信謝纘泰等幾個人說道:“孫文鼓吹革命,善喊口號,其實徒有虛名,因有孫大炮之綽號。如今有些名望,實際是靠鄧蔭楠、陳紹柏、鄭士良等人與其串通一氣,相互吹捧,其實他們除了文墨,可算是一竅不通,要錢沒錢,要糧無糧,不當官,不掌兵,能懂什麼,如今起義竟然讓這個善喊口號的孫大炮做伯理璽天德的第一把交椅,而你我掌握如此眾多的武裝,倒要在他的管束之下,我心中實有不甘。”謝纘泰說道:“楊將軍掌握此次起義部隊的主力坐頭把交椅應是份內所當,怎奈他們靠名望壓人推選孫中山為統帥,不過孫中山其人向來明智,將軍何不直接與其商談勸其讓位?”楊衢雲聽罷沉思了一會兒,說道:“好,就這麼辦!”第二天楊衢雲帶著謝纘泰等人來找孫中山,勸孫中山讓出統帥之職,由楊衢雲任伯理璽天德之職。

(八十七)

孫中山見楊謝等人竟然不顧革命之大局,在行將起義之時,竟演出了一場爭權奪位的醜劇,心中十分生氣,,但考慮起義日期臨近,避免內部分裂,不顧鄧蔭楠、鄭士良、陳少白等人地勸阻,對楊衢雲說道:“我輩革命,原本不是為了做官,而是為了救國救民之大業,楊將軍願承擔救國救民大業的重任,我輩樂意遵從並聽從號令。”於是讓出伯理璽天德之職由楊衢雲擔任。不料到原定起義的那一天,各路起義隊伍均按事先佈置到達,唯獨負責充當進攻主力的楊衢雲所部的三千敢死隊和軍械遲遲不來。恰在此時,同盟會內部又有一個叫朱淇的向清廷告密。兩廣總督譚鍾麟根據朱淇所提供的線索,四處偵捕,以致孫中山領導的第一次起義未曾爆發便遭失敗。自此很多人以及清廷官府皆以亂臣賊子看待孫中山,對孫中山惡言相向,詛咒謾罵,不絕於耳。孫中山為避免清廷的追捕也流亡於國外。雖然在國外,仍然忙碌著救國救民的大業。時廣東有一青年,姓汪名兆銘曾留學於日本政法學院,畢業後追隨孫中山並多次向孫中山表白:“一生矢志革命,決無二心。”並改號為精衛<取精衛填海之典故>,深得孫中山信任,時孫中山麾下有廖仲愷、胡漢民,加上汪精衛乃並稱為同盟會中之三傑。一九零零年,帝國主義組成八國聯軍妄圖瓜分中國,孫中山對後來成為同盟會成員的劉學恂說道:“當今清廷和戰之術俱窮,四百洲之地,四百兆人有坐待瓜分之勢,是可忍,孰不可忍!”毅然命眾發之,遂再次發動惠州起義。可是皆因準備不充分而遭失敗。但此次失敗,全國民眾尤其是有志卓識之士,皆將孫中山奉為革命之先驅,孫中山也就成了革命火炬的象徵。時人秦毓鎏對世人說道:“孫君乃於我國*,尚未暴露之甲午、乙未以前不惜以生命、頭顱而虎嘯東南重兵之都會廣州府,在當時莫不以為狂,而今思之,舉國熙熙攘攘,醉生夢死,彼獨以一人圖祖國之光復,擔人種之競爭,且欲發現*公理於東洋專制世界,得非天佑其忠,天賜其勇乎。”說起孫中山之勇,並非虛話,自一九零五年同盟會建立之後,孫中山大抓武裝鬥爭,愈挫愈勇,先後領導粵桂滇的六次武裝起義,潮州黃崗、惠州七女湖、廉州防城、鎮南關、欽州馬篤山、雲南河口等處的起義。只到武昌起義前短短六年時間,孫中山共組織和發動了十四次武裝起義。孫中山在這許多次的起義失敗中總結了歷次起義的經驗和教訓。在同盟會的一次會議中孫中山對黃興、宋教仁、譚人鳳、廖仲愷、陳其美、蔡元培、于右任等說道:“總結以往之經驗教訓,當從長江流域的腹地向清廷發難,起義成功後,便先立政府,然後北伐,以利劍直刺清政府之心臟。”黃興等人皆贊同,遂決定組織同盟會中部總部,以謀長江革命,尤其是在黃興領導的廣州起義一九一一年四月失敗後孫中山在長江流域發動革命的戰略思想更加堅定了。一九一一年七月底,同盟會中部總部正式成立於上海,宋教仁在成立宣言中說道:“同盟會自成立以來,革命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決心投入革命的革命志士大有人在。可是儘管思想如是之發達,人才如是之眾多,而革命勢力還很弱,至今不能戰勝政府者,其原因就在於有共同之宗旨,無共同之計劃;有切實之人才,無切實之組織,常常出現互不合作,彼此脫節,孤軍奮戰,各行其是的局面,以至於我黨義師屢起屢蹶,一敗再敗。為吸取以往之教訓,因此決定組織同盟會中部總部,中部總部奉東京本會為主體,認南部分會為友邦,專門從事領導長江流域的革命事宜,並在各省設立分部,總攬人才,分擔責任,為了積蓄元氣,避免輕於發難,各分會可提議舉義,但舉義必須由總部召集。”

(八十八)

同盟會中部總部成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