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時期,還是在抗日戰爭的艱難的時期。但是,這是一首純情的歌曲,一首愛情歌曲。
在抗戰時期,人們對音樂的需求,同樣是很廣泛的。愛情歌曲也能夠接受,老百姓也能夠喜歡的。當然,當時的主旋律是抗戰歌曲,就像《義勇軍進行曲》,像《游擊隊歌》,像《保衛黃河》,像《八路軍進行曲》這樣一些威武雄壯的歌曲。但是,抗日戰爭的時期,另一方面,也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情的、非常美麗的抒情歌曲,像《松花江上》,像《嘉陵江上》、《長城謠》。這首歌曲在當時來講,也是一首比較特殊的歌曲,它看起來好像遊離在時代之外,在抗戰時期,在遙遠的地方產生了這麼一首純的愛情歌曲。
當然,我講,民歌的背後是什麼?民歌的背後就是一種民族精神,在抗戰時期,我們演唱民歌,本身就是一種民族精神的發揚!這是一個音樂的深刻的道理。
還有,就是說,當這首歌曲產生之後,王洛賓還把它用在一部抗日的歌劇裡頭。這就是他在四十年代初編的,這部歌劇叫做《沙漠之歌》。表現的是一個漢族青年,到少數民族地區去,透過生活、動員,發動了少數民族地區的抗日的隊伍,成了一部抗日內容的愛國題材的一部歌劇。
那麼,這首歌曲本身也跟抗戰直接地聯絡起來了。當然,還有一層道理,大家記住,就是所有的愛情歌曲,它在內容上不單單是表現愛情,都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的。趙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我們可以想像愛情、愛人,但是也可以表現友情,也可以把她——“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她”當成我們祖國。因此,它這個理解都是可以廣泛的。
在那遙遠的地方的姑娘,完全可以理解成為一個可愛的祖國這樣的一個形象。所以,所有的愛情歌曲,它並不是僅僅表現愛情的,它深層次,它也有民族的情緒,也有愛國的內容的這種表述。那麼,王洛賓所以不在歌曲上署名。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說,王洛賓在解放以後,他的命運也是很曲折艱難的,他在監獄裡面就呆了15年之久。作為“反革命”,在新疆監獄裡頭一住15年,從1960年一直到1975年才出來。這個期間,當然,作為“反革命”是不允許署名的。所以,很自然地,這是一首民歌了。這種現象不僅僅發生在王洛賓的身上,很多被打成右派的,被抓起來的,在歌上都不能署名了。因此,都成為民歌了。
那麼,王洛賓後來曾經講過一句話,他說,如果一首歌能夠像民歌一樣被流傳,那麼對作曲家來講,這是最好的一個獎品,一個最好的獎勵。所以,這首歌曲一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人們才知道。噢,這還是,原來是作曲家王洛賓的(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作品。這是跟王洛賓生平,他的傳奇性生平和曲折性的經歷有關係的。那王洛賓是最早開始下工夫挖掘民間音樂的人。特別是挖掘西部民歌的,挖掘少數民族音樂寶庫的作曲家,他在中國音樂史上的這個特殊的貢獻,在這方面是一個。
關於《在那遙遠的地方》的產生的時間,說得不是很清楚。王洛賓自己留下的手稿,他有時候說1938年,有時候手稿上說1939年,有時候說1941年,光他自己說的時間至少得有三個。根據我的這種考證,我把它定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就是1940年左右。依據呢,就是說,他是去參加了一個電影導演叫鄭君裡拍攝一部紀錄片,鄭君裡請他去做一個群眾演員,這樣到了青海湖的北邊,海北草原上。鄭君裡拍這部片子叫《民族萬歲》,是一部很有影響的,在抗戰時期的,他是記錄了抗戰時期的少數民族,為了抗戰的勝利而貢獻力量的這麼一部片子。到那裡去拍,是為了拍藏族的當時開展抗日的活動。是王洛賓隨著這個拍攝組到了海北草原,在那裡遇上了藏族的千戶長的女兒,叫卓瑪。開始,王洛賓也沒提這個事情,一直到了晚年,他非常喜歡這個藏族的卓瑪,這個姑娘,這個千戶長的女兒。拍攝的時間,也就兩三天的時間嘛,產生一種神奇的、很強烈的感情,一種好感吧,也說不上什麼其他的感情,一種強烈的好感。於是,就在騎著駱駝的過程中間,哼出了這麼一首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
這首歌曲,講它是草原上開放的一朵野花,我覺得,還是一個形象的比喻,這首歌曲確實具有民歌的特點,民歌的風采。它簡單,非常簡單,簡單到真像民歌一樣。它的結構就是一個上、下句,我們最簡單的音樂段落,在專業音樂講,叫做“兩個樂句的樂段”,也就是民歌中間的那上、下句。上句就是“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上句;下句就是“人們走過她的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