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2 / 4)

小說:怪味滄桑 作者:白寒

般的隊伍。英明的領導們預見性很強,把全鄉群眾劃了幾個片,分期分批進站交糧食,雖然仍要排隊,一般的,排不到一天,就可以把糧食交上去了。

上級提倡交公糧,賣餘糧,所以,大家都沒有按照自己分配的任務交糧,而是都多交了一倍以上。拿到交糧條子以後,劉繼安把條子收集起來,交給了村裡,村裡再拿到鄉里進行結算。扣除了鄉統籌、村提留這些五糧三款,分到各家各戶的錢基本上沒有了,大家也不見怪,因為事先已經算好,交上去的糧食,公糧和餘糧折成錢,足夠他們扣了。

剛剛單幹的前幾年,年年豐產,屋裡盛不下了,家家戶戶喜歡把多餘的糧食賣出去。可是,糧站沒有那麼多的倉庫,也裝不下了,國家調撥的速度跟不上形勢發展,上級開始限制收購,嚴格控制群眾上繳糧食的數量,再也不提倡賣餘糧了,這就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賣糧難”。

我們寨子裡的老百姓,沒有多少副業收入,全指望用賣糧食的錢抵頂五糧三款。況且這幾年鄉、村領導學能了,發明的扣錢名目越來越多,除了五糧三款,還有各種“民工建勤以資代勞”啦,“保險”啦,“人防費”和“畜禽防疫”啦等等說不清的專案,累計起來,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再說,賣糧本身,也是群眾幹了一年換成現錢的機會,夏季賣小麥,一季管全年的上繳款,秋季賣糧食,是落到自己腰包裡的。小孩子要上學,年輕人要婚嫁,老年人要下葬,家家都有難唸的經,沒有錢啥事兒都辦不成,不賣餘糧怎麼行?於是,多賣糧的呼聲越來越高。

我們縣裡的崔縣長,冒著政治風險,跑到省裡為民請命,終於要回來了增加公糧收購的指標。分配下來,各家各戶增長了一倍多,老百姓好好地喜歡了一陣子。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孫乃社寫下了那首詩,###了他長期潛存在心裡的“小農經濟意識”。

毛主席的辯證法真的厲害,他老人家說“壞事變好事,好事變壞事”的規律十分靈驗,又過了兩年,沉重的糧食任務又成了老百姓的負擔。任務上去了,就降不下來了,收成不好時,仍然得上繳那麼多的糧食,老百姓又開始咒罵起那個早已調走的崔縣長來,罵他太缺德,把任務長上去了,一拍屁股就走了,下一任的雖然不姓崔,也是“催命鬼”。到了夏糧徵購的時候,幹群之間形成了相互敵對的關係,一些不願意交那麼多糧食的人,想方設法給領導對賴,讓他們徵收糧款的茬子越來越高,徵收的難度越來越大。

孫乃社把幾年的賬本子擺在一起,算了一筆細賬,終於發現種糧食,不但不賺錢,而且賠錢。精打細算,扣除種子、化肥、農藥,一畝地基本上扯平,所有的勞力投入等於白乾了。於是壓減經濟投入,誰知產量降了下來。孫乃社再也無心寫詩了,開始對那幾個鼓譟上訪的人打心眼裡贊成。後來,“上訪專業戶”劉繼先他們幾個的炮彈,有一些典型的資料,就是孫乃社提供的。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抓大肚(1)

80年代最初的那一年,計劃生育工作被列為基本國策,一上來勢頭很猛。許多識字的中國人都知道,最早提出中國要搞計劃生育的是北京大學校長馬寅初先生。這個活了一百歲的老學者,據說有大小兩個老婆,一個叫張團妹,一個叫王仲貞,兩個女人為他一共生了五個女兒、兩個兒子。快六十歲的老人馬寅初,可能痛感孩子多了,是一種拖累,再加上走遍美國,學識淵博,憂國憂民,是耶魯大學經濟學碩士和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對“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以及人口與經濟發展的關係理解深刻,在1958年就提出中國要搞計劃生育,誰知與偉人毛澤東的理念相差甚遠,於是捱了大批判,被打趴下了幾十年。“批了一個人,多生好幾億”,到我說故事的這一年,我們寨子裡,家家戶戶都是多子女的大家庭,比剛解放那一年的人口膨脹了五六倍。

我們馬寨人根本不知道,在中國政壇上,曾經為人口生育進行過如此激烈的鬥爭,要是知道的話,肯定站在毛主席一邊。尤其是那些小門小戶的人家,真是沾了他老人家的光。多子雖然沒有多福,他們依然在傳宗接代上,有著不懈的追求和旺盛的精力,對於生育後代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山裡本來土地資源缺乏,人口劇烈增加,吃穿都成了大問題,反正依靠的是大集體,勞力多了,當然掙的工分也多,沒有人肯替國家分憂。

實際上,毛主席在世時,已經意識到人口問題的嚴重性,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提倡計劃生育。當時,一些領導講話時,幽默地動員上上下下,幹部職工群眾,“男的要###,女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