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不共戴天(1 / 2)

小說:人生1984 作者:拾寒階

李雲海越是說真話,沈秀蘭越是不相信他的話。 兩人嬉鬧了一陣,沈秀蘭也就不再揪著此事不放,她拉著李雲海的手走進臥室。 今天晚上,她要當李雲海的公主,任由他寵愛。 第二天,美智子從東京回到西州。 她帶回了四海集團最重要的一份供應合同。 之前受制於飛利浦的零件,現在由東洋的一家公司提供。 但是這也並非長久之計,不是受制於這家公司,就是受制於別的公司。 四海集團要想長治久安,就必須拿下所有被卡脖子的專案。 其中最難的無疑就是機床技術。 在90年代,光刻機和晶片技術的製造難度,還沒有高到一騎絕塵的地步,東洋能仿造米國人的產品,南韓也能仿造東洋人的產品,我國的四海集團也研製出了類似的產品。 但其中很多的零件都要依賴進口。 李雲海如果想完全實現自主生產,就必須攻克最先進的機床技術。 機床又被稱為工業母機,是用於製造機器的機器。 由於機器裝置都是需要透過機床對金屬或其他材料的坯料進行加工製造出來的,因而機床是一個國家所有制造的精度、效率、品質總的起始點。 一個國家的工業製造能力,就是依靠機床這樣的先導性產業和機器來保障和提升的,我國製造業要強大起來,機床作為最基礎的加工機器也必須要向中高階發展。 原始形式的機床在15世紀就已出現。1774年英國人威爾金森發明的一種炮筒鏜床,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機床,它解決了瓦特蒸汽機的氣缸加工問題,促進了蒸汽機的發展進而推動工業革命的發展。 到18世紀,各種型別機床相繼出現並快速發展,為建立現代工業奠定了製造工具基礎。 由於我國在前三次的工業革命中幾乎沒有任何作為,這也導致了我國機床工業基礎先天薄弱,起步發展都較晚。 在1949年以前,我國並沒有真正的機床工業。 1952年,美帝已經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數控機床。我國在老大哥的援助下打造了一批國營機床企業,被稱為業界的十八羅漢,奠定了我國機床製造業乃至工業的基礎。 1988年,我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成立,同時國營機床企業不斷整合,使我國機床行業在技術水平、運作方面得到了較大的提升。 而西方發達國家的機床工業,已經全面進入數控機床時代,我國數控技術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中西差距明顯拉大。 李雲海認真研究過國內的機床產業,並做了總結,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缺點: 市場上,高階失守、低端混戰。全球top10數控機床企業排名,我國的企業無一上榜,世界機床業由德、日、美三國所佔據。 製造上,組裝為主、原創為輔。比如,以東洋發那科和德國西門子為首的國外數控系統幾乎壟斷了高階機床市場。 第三,效能上,精度不高、可靠性不強。比如,國外機床可以長時間不停機工作,而國產機床很少能做到,如異響、振動等小問題就會層出不窮。不管是哪種差距,都體現著我國機床的整體質量水平,而這些差距與機床的工業三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 基礎工業有三基:裝備、材料、工藝,缺一不可。 李雲海想在國內發展機床產業,就要從三基入手。 四海集團進口國外的產品,可以解決一時之渴,卻無法改變最終的格局。 但要在國內搞好機床產業,難度不比搞晶片容易。 放到90年代來說的話,機床比晶片更難。 機床和晶片一樣,都是十分重要的產業,並且在國防以及安全領域,機床甚至比晶片還要重要。 我國機床研製的難度不低於晶片製造,不變等死,變則找死。沈機就是如此,研發多年還是2軸3軸的水平,5軸依然還是德日壟斷。 機床行業的問題首先是技術的積累,其次它是傳統型行業,投入大,相對來說利潤回報慢,這就造成後面的人材報酬不高。這些原因互相作用形成惡性迴圈,能進入機床數控機械行業的人才,無疑都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自身才能得不到相應回報,還那麼艱辛,有幾個人撐得下去? 四海集團現在還沒有涉足機床行業,不過已經在佈局。 一個產業,要在國內從頭開始研製,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如果能曲線救國也是好事。 李雲海已經透過香江分公司,和德國的通快公司合作,通快公司在數控機床領域頗有名聲,如果能成功的控股這家企業,那麼四海集團就能掌握全球先進的機床技術。 這次和飛利浦談判失利,反而因禍得福,逼迫飛利浦方面主動出戰,來找李雲海談合作。這對四海集團來說是一個好機會。 飛利浦公司的機床技術,算不上世界頂尖,但在某些領域,他們的機床還是值得稱道的,特別是在90年代,飛利浦經營的分公司眾多,很多產業還沒有售賣出去,就連阿斯麥都屬於他們的子公司。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