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相關生產線,都是購置於70年代,已經嚴重落後。
在我們目前的認知中,晶片製程代表著晶片的效能和功耗。而廠商也往往以先進製程作為關鍵宣傳點。一直以來,晶片的迭代進化被一個叫“摩爾定律”的預言控制著。它的提出者是英特爾公司的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早在1965年,摩爾就預言:單位平方英寸上電晶體的數目每隔18到24個月就將翻一番。
也就是說,晶片兩年左右就要迭換一代,我國原有的生產線,已經落後五代了。
另外,從國際環境來看的話,現在可以說是半導體產業的寒冬期。
dra晶片都是在虧本賣。
李雲海卻要逆市而上,投入78億美元的巨資,採購生產線!
現在市面上主流的dra晶片,是64k dra,生產成本是13美元每片。面對行業寒冬,李雲海不僅沒有收縮投資,反而開始逆向投資,擴大產能。
李雲海賭的是未來!
他相信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pc電腦即將進入熱銷期,帶來行業繁榮。
只要能挺過這兩年,李雲海肯定可以順利翻盤,迎來業績增長。
同時期的半導體廠家,還有南韓的三星,也在進行逆向投資,這幾年將鉅虧數億美元!
李雲海的想法,就是在行業最低谷時抄底,拿出幾億美元來虧損,以後再賺回來。
但這幾年時間裡,李雲海需要想辦法賺到更多的錢,才能維持這個產業的發展。
我國經濟薄弱,想依靠國力進行投資,基本上是妄想。
1982年到1992年這十年之間,我國全國積體電路行業固定資產總投入僅15億元人民幣,對行業的發展來說,無異於杯水車薪。
李雲海只能自籌資金。
他現在想到的辦法有好幾個。
最快速的方法,就是以四海集團的固定資產,向銀行做抵押,可以拿到一筆貸款,多的不敢說,幾億人民幣應該沒有問題。
再多的話,銀行不敢借,李雲海也沒必要貸。
企業的債務,必須控制在一定程度。
公司負債率,等於負債總額除以資產總額,再乘以100。
一般來說,控制在40左右是最合理的。
不然的話,企業資金鍊一旦崩盤,就會萬劫不復。
四海集團的固定資產,只有天華大廈、四海中心和幾家生產工廠,再加上香江的海軍大廈。
這些資產,貸幾個億的人民幣,完全沒有問題。
李雲海要融資,還有一個方法:上市。
國內雖然已經有了股份企業,也有公司發行過股票,但規模並不大,大都是幾百萬股票的小企業而已,很多企業發行了股票,但沒有人購買,股票都是透過攤派的方式發行。
至於證券市場,那起碼還要等6年時間才能成立。
李雲海想上市,只能走離岸渠道。
最近的離岸上市地,就是香江。
其次是新加坡,再次是米國。
眾所周知,國內一直有資本管制,那資本管制到底是什麼?
舉個例子,李雲海想買米國的股票,也就是做境外的證券投資,那他需要做兩件事,一是把人民幣換成美元,二是用美元買米國的股票。資本管制管的其實就是這兩個環節,一是把人民幣換成美元的環節,也就是匯兌環節;二是買米國股票的環節,也就是跨境資本交易環節,由於資本管制的存在,境內買境外的股票、債券,境外買境內的股票、債券都受限制。
但在80年代,還沒有國內企業辦理過離岸上市,香江也沒有。
第一家國內企業到香江上市,是1993年6月29號,這天也是載入史冊的一天。這一天,青島的啤酒公司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成為第一家以h股形式上市的內地企業。
所以,李雲海想在香江的股市融資,除非以港資企業的身份。
要做到這一點也不難。
李雲海在香江註冊了公司海華公司,這是他自己控股的離岸企業。
四海集團和海華公司交叉持股。
李雲海可以用海華公司的名義在香江上市融資。
在香江上市,要滿足過去3個財政年度至少5000萬港元盈利,最近一年盈利至少2000萬,以及前兩年累計盈利至少3000萬港元,同時上市時市值至少達到2億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