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報名租賃辦公裝置開店的村民,已經到達省城。
李雲海安排人員給他們進行培訓,培訓之前,他親自到達四海電腦學校,當眾做了一場演講。
敢於出來打拼的人,都是二、三十歲的青年,他們有的是高中畢業,有的是初中畢業。其中還有一些人,本來是在四海耗材廠工作的,得知這個訊息後,也想開店做生意,便辭了工過來。
對此李雲海持歡迎態度。因為做生意的和打工的,並不是同一類人,工廠人員流動也屬正常。
李雲海鼓勵大家好好學習技術,將來到全國各地去開店創業,賺錢回來建設家鄉,回來建工廠。
梅山文印的產業鏈,也將由這群人去建立。
不用多久,梅山人賺到錢以後,就會回到家鄉,建立大大小小的圖文、印刷、廣告相關產業,成立企業及家庭式作坊。梅山地區對文印產品龐大的消費,也將吸引三菱、理光、柯尼卡美能達等工廠前來建廠,全球的碳粉廠、配件廠商也將前來梅山設立分銷點。
這叫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當一個產業都被一個地方的人控制時,那這個地方就能產生虹吸效應,吸引全球的產業資源前來投資。不用多久,整個地區的經濟,自然就發展起來了。
梅山人成了耗材終端最大的消費人群,自然會在梅山形成產業園區。
這個產業太過龐大,國外的企業也眾多,四海集團不可能壟斷所有的生意。
李雲海也從來沒想過要壟斷這個行業。
他手裡只要有a等專利權,掌握上游科技,就能掌握最大的話語權。
低端製造、迴圈再生等產業,需要更多人的參與。
就像碳粉廠一樣,開得越多,生產得越多,李雲海的a就賣得更多。
梅山的村民們對李雲海充滿了感激之情。
李雲海不僅給他們提供昂貴的機器,還給他們提供免費的培訓。
這份情誼,將被這群樸素的梅山農民永遠銘記。
許多年以後,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梅山人,還會向兒孫輩提及當初李雲海對他們的無私幫助。
李雲海告訴他們,要想依靠文印生意賺到錢,就要去大城市,去大學旁邊開店,最好能開到學校裡面。到各大城市建築設計院、行政中心旁邊去開店,這些地方不愁沒有生意。
他這是把發財的經驗,毫無保留的傾囊相授,好讓大家少走彎路。
李雲海現在不靠開這種小店賺錢,他做的是產業叢集,做的是高階研發。
只要整個產業做大了,四海集團的生意就不會差。
一般人沒有他這種能力,就算有錢,也沒有他這種胸懷。
李雲海敢於用自己的錢,來幫助家鄉人創業,同時也把整個行業做大做強。
不久的將來,梅山人的文印之花,將開遍祖國大地。
時間來到了四月份。
第一批四海噴墨印表機,順利下線,運到了西州倉庫。
現在還只生產出黑色的噴墨印表機。
彩色的噴墨印表機還在研製當中。
黑白印表機,目前來說,已經足夠應付列印需求。
辦公裝置產業十分龐大,上下游各種材料的供應商也極多。
四海集團發展起來以後,各種配套的生產廠商,紛紛上門來推銷原材料。
還有很多外省的工廠,打算到四海集團耗材廠附近來建廠,以便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但西州市對這些低端的化工製造業,持謹慎接受的態度。
墨水的組成成分主要包括:連線料、溶劑、表面活性劑、保溼劑、著色劑、粘度調節劑、抗菌劑、分散劑、增稠劑、ph調節劑等。
耗材的配件,包括墨盒、硒鼓、色帶、影印機粉筒、填充墨水、碳粉、感光鼓等等。
大多數的原料,都屬於化學制品。
當初李雲海選址建廠時,西州市裡並沒有把這片區域規劃成工業園區。
現在如果全盤接納所有的工廠,那這片區域就會成為工業園區,違背了西州市整體的城市規劃。
梅山地區的趙專員,得到李雲海的提醒後,立馬展開行動,在市裡劃出一片土地,興建文印產業工業園區,吸引全國各地的資本前來辦廠。
經過李雲海和趙專員等人的努力,全國各地的原材料供應商,都跑到梅山地區建廠,一條龐大的文印產業線,從此開始在梅山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