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部分(3 / 4)

小說:易鼎 作者:風雅頌

在上面按了下去。將這封信摺疊好,放入信封中密封。

王弘毅又鋪開一張紙,再次書寫一封信,依舊按上私人印章,密封。

“去請張大人到這裡來。”接下來,王弘毅準備擬旨,這需要與張攸之商量,於是王弘毅叫進來一個親兵,讓他去請張攸之到這裡來。

親兵領命令退下,王弘毅接過內侍上的茶,輕輕飲著。

沒過多久,張攸之就趕了過來。

“張卿,你來的正好,有事與你商議。”王弘毅招呼坐下,又對這裡服侍著的人說:“給張大人上茶。”

“謝主公。”有人上了茶,給張攸之奉上。

在房間裡,張攸之看到了書案上兩封密封好的書信,卻沒有詢問,等候著主公的話。

“張卿,匆忙叫你過來,是有一件事,要與你商量。”王弘毅說著:“虞卿又回去調略了,不過也好,正好都安排一下。”

虞良博管理內政,實際上很辛苦,不時來往在蜀荊之間。

當然,一旦稱王,正式建立六部,秘文閣也升級,就不會這樣忙碌了。

“是!”張攸之正襟危坐,一拱手說著。

“說起來,也是孤突然想到這件事,有些心急了。”王弘毅想到剛才自己的焦急,不由得有些自失,搖了搖頭,說著:“這件事,前面你我君臣也曾商量過,便是……稱王之事。”

王弘毅並不需要,或者目前不需要部下揣摩了上表,什麼時候稱王,自己有自己的章程來說。

“稱王?”張攸之眼神一凝,再也不敢端坐,起身伏在地上,他本是一等一的才學,這一伏身,心中就想出了一大段奏文。

“自主公起兵,屢戰屢勝,而自汲水縣起治政,就寬猛相濟,薄徵賦、減徭役、輕田稅,使百姓安康,萬業復甦,並且才是數年,倉廩漸漸充盈,精兵十萬,這些都是帝王之基。”

“能有此基業,全賴主公晝夜勤政,運籌帷幄,現在就是大爭之世,有此帝王之基,還需要名器——唯名器不可假於人,主公要平天下,必立名器才可。”

“原本在蜀,蜀國公之名器足矣,現在爭龍於南,國公就不足,主公稱王,實是應天受命,不如此不能救民於水火中,這就合了救亡治化大道,必受天佑,別的事,臣一時還想不透徹,請主公訓誨。”

王弘毅靜靜的聽著,仔細咀嚼著張攸之的話,特別是這句“這就合了救亡治化大道”,更讓他反覆咀嚼。

良久,一笑說:“倉猝間能說到這些,就已經是震耳發聵了。”

“古人常雲,順道者昌,這實際上已經是老生常談,但是卻也是經國大道。”

“現在這局,沒有帝王之基而稱王,自然是自尋死路,但是有了帝王之基而不稱王,這也是天授不取反受其咎。”

“自古成事,都是能順道應命,這的確就合了救亡治化大道。”

說了這話,伸手去取了茶,喝了:“六司和中樞都要遷移,孤的內宮也要遷移,稱王大典不是小事,也要細細籌備。具體的事,我們再議議。”

不過王弘毅心中有底。

本來他是蜀國公,順著稱蜀王,自然是情理上很順達。

蜀王本是古代著名王爵之一,歷代都有蜀王的稱號,但是假如真正研究,就會發覺,蜀王是鎖龍,格局不大,而且多有橫死者。

王弘毅自然不取,雖然打下江陵,也只有一半楚地,但是這時稱楚王,卻也可以了。

朱元璋當年還和張士誠一起稱吳王呢!

楚是大國,這個世界也曾經稱霸,傳承二十代,根基深沉厚重,稱楚王后,合併根基,最關鍵就是減少時間,可以迅成,吞併南方綽綽有餘。

不過就算奪取天下,王弘毅絕對不會稱楚帝,大凡舊號,都有影響,還不如和明清一樣,都自己凝聚新號而稱帝。

這裡面深刻烙印著王弘毅對氣運的瞭解。

當然這些心思就不宜直接說明了,隨後君臣二人秉燭夜談。

一夜過去,一封密喻,連同兩封密信,被王弘毅派了十三司的人送向成都府。

這當然就是遷移和準備的事宜。

也免不了一些群臣勸進的舊律。

第一百七十九章 遷移(上)

“殺!”

“殺啊……”

江面上,喊殺聲連綿不斷,戰艦上,不斷有淒厲的慘叫聲喊殺聲響起,在這麼近的距離內,這些聲音已經清晰可聞。

兩支水師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