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話,張攸之不由苦笑。
其實張攸之明白這次戰事的重要性,洛陽一得,基本上就可以鎖住胡人南下的途徑,特別是洛陽是凡朝帝都,政治意義也很大。
一旦奪得洛陽,併吞充州,那青州就可奪下,這樣黃河就全部被控制,胡人再難寸進,可以說,這是真正的立鼎之戰。
只要這戰勝利,北伐成功不成功,都無關帝業。
張攸之雖不知道地球上宋朝版圖基本上就是這樣,但也明白這道理。
只不過,正因此,所以秦王和胡人,都不會坐視,這一戰就攪動了整個天下。
作為大臣,到了這時候,豈願自己君主出去冒險?
不過,轉念又一想,陛下是開國君主,年才二十四,而前面幾朝的開國太祖,哪一個不是自己馬上奪的天下?
只要出征時事事想在前面,也不會出變故。
就算是這樣,他還是心下不安。
“陛下,既您打定主意御駕親征,您的侍衛親軍,必須跟隨,而且凡事以陛下安危為第一要緊才是,陛下切不可親自上陣。”張攸之伏身叩拜,神色嚴峻。
見張攸之架勢,不答應只怕不起來,王弘毅只得苦笑:“你呀,太過擔心了,朕自幼習過武,上陣殺敵也不是沒有”,。”而且朕雖是御駕親征,也不過是臨陣派將,差遣眾將,哪有朕親上戰場的道理?”
不過張攸之所說,同樣是朝中大臣意見,現在是開國,整個夫成氣運集於王弘毅一身,一旦有失,這些大臣的榮華富貴甚至身家性命都付之東流,不由他們不緊張。
不過王弘毅御駕親征,也不過是為了能隨時把握戰事情報,做到隨機應變,鼓舞士氣,特別是把握氣運。
話說洛陽在王弘毅判斷,胡人,秦王,還有鄭國公本身,都是要干涉,這樣的大規模氣運決戰點,王弘毅必須親自鎮壓,不過僅僅是這樣,具體戰場還真沒有想過要逞能親自指揮干涉,甚至親臨一線。
見張攸之這樣懇求,就如此說。
此番北上,總體規模二十萬大軍,二十萬自不可能全部投入戰場,周圍至少有著三萬親軍隨時環衛,不至於有問題。
張攸之聽了皇帝的話,伏地叩頭:“皇上有這句話,臣就放心了,臣無禮冒犯皇上,還請皇上降罪。”
“卿也是一片忠心,何罪之有?起來吧!”王弘毅擺了擺手,說著:“卿下去準備吧,這需要內閣統一排程。
“是!”張攸之再一伏身,起來。
幾日的時間,過的十分快。
三萬軍向著衷州滾滾而去。
而大成皇帝親率十萬大軍,準備拔營的訊息,更在一時火速的傳遍天下。
雖因著路途遠近之故,得到訊息的人早有晚,凡是得到這訊息,無不暗自心驚,知道這看上去的一場小戰役,怕是要引發天下決戰。
而且,大成皇帝的大軍,去向必是洛陽,原因很簡單,首先就是充州三郡,在充州五郡投降的情況下,單是三萬足夠了,根本用不著大成皇帝起兵十萬跟隨,那唯一的目標,就是洛陽了。
而且洛陽大過特殊,大燕就是以洛陽為都,南遷後才以金陵為都。
洛陽古時傳下,據說七朝古都,擁有龍氣,至今未衰盡,就被世人重視。
這時的人,哪怕是再開明,對鬼神和風水之說都將信將疑,風水和鬼神,更是被人應用到了日常生活中。
不說世家貴族豪門大戶,就是尋常百姓人家,婚喪嫁娶,哪一樣離開這些?
要守天下之都,必要重視安全、交通、人和三項。
長安位於關中平原,處於渭河之南,秦嶺之北,沃野千里,群山環抱,自是安全上保證,附近千里良田又可自給。
但隨著人口發展,都城人口往往突破百萬,長安為代表的自給派就不行了,糧食和物資必須由外地供應,更加不要說關中由於水土流失,已經變成了貧地了。
日後北京,就是鎮壓東北,守著國門,又有著漕運才可維特。
因此洛陽以交通論,勝過許多因素,在政治經濟上有著其卓然的地位,不僅是諸侯,甚至大成朝不少人都有著還都洛陽的聲音。
前面沒有貿然進兵,無非是各自領地尚未平定,又有著別的勢力同樣關注,有著一個平衡之道把持著。
現在先有洛陽的鄭國公向外擴張,北面胡人已吞掉數個諸侯,成為北方最夫陣營,南方由王弘毅一舉平定建立了大成皇朝,秦地的郭文通雖實力較弱,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