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3 / 4)

應該歸功於安容均記者。

毫無疑問,我和安容均記者所就職的朝鮮日報是本書寫作的最大的源泉。在我感覺最困難的2006年,方相勳社長和朝鮮日報的同仁們為我祈禱、給我安慰、對我激勵,我也要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李河源謹代表本書共同作者

2006年12月

引言

朋友許文寧回憶:“農村孩子學習的情形都很類似吧。不過,潘基文好像比我更用功。別人經常說‘這樣就可以了’,但是他從來不這麼想。”

潘基文的用功更突出地表現在英語課。比起別的科目來,他更喜歡英語,成績也是最好的。

潘基文學習英語從來不企圖尋找容易掌握的要領,而是看似笨拙地多讀、多看、多背。

潘基文最小的妹妹潘慶希女士這樣說:“當時不像現在這樣,老師們都是去實地學習英語,或者專門研究教學方法。老師佈置給學生們的作業就是從這兒到那兒抄寫十遍。曾經有位非常獨特的老師,最初他佈置的作業就是把第一行抄寫十遍,但是第二次就要把一到十行抄寫十遍。最後算下來,就等於把全書都抄寫了十遍。所以,很少有學生能從頭到尾地完成這位老師的作業。但是哥哥就做到了,他不僅完成了老師佈置的作業,最後乾脆把整本教科書都背誦下來了。別人看來不可能的作業,他卻不折不扣徹底完成,可見哥哥對英語的喜愛有多麼強烈了。”

正是因為這種強烈的喜愛,到中學畢業的時候,潘基文的英語水平大幅提高,甚至可以撇開字典,獨立閱讀英文報紙了。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這句話用來形容潘基文是再恰當不過了。只要與英語學習有關,他總是執著堅定、百折不回。潘基文加入青少年紅十字會(JRC)沒有別的想法,就是為了學習英語。忠州市開辦名為“CHK”的英語學習班的時候,最早報名登記的學生當中就有潘基文。

朋友許文寧這樣回憶當時的情景:“基文的英語非常棒,坦率地說,其他學生和他的水平差距太大了。即使到了學習班,他甚至可以從書包裡拿出《時代週刊》來與老師單獨討論。”

熱愛讀書的少年(1)

徜徉在爺爺藥房裡的童年時代

兄弟倆鼻子哼哧著,就像聞到魚腥味的饞貓。原來他們是在天花板上琳琅滿目的藥材袋中間尋找桂皮和甘草。想起甘草融化在舌尖的味道,忍不住垂涎三尺。那個時代,白糖是孩子們做夢也吃不到的好東西。

終於,眼尖的弟弟找到了甘草袋。袋子外面標有不知所云的漢字,然而僅僅憑藉氣味,他們已經鬼使神差地找出了裝有桂皮和甘草的藥袋。哥哥蹲在地上,弟弟踩著哥哥的肩上去了。“小渾蛋。”就在解開藥袋扎口繩的瞬間,不知哪裡傳來了嚴厲的喝罵聲。奶奶瞪大了老虎般的眼睛衝了進來。眼看大事不好,倆兄弟企圖溜之大吉,不料還是落入了“法網”。爺爺的臉上永遠不失微笑,總是笑著說:“哎呀,算了吧!小孩子不就這樣嗎。”但是奶奶一旦發起了脾氣,輕易不會被人說動。那時候,不知道奶奶有沒有想過,這個調皮鬼長孫將來會成為聯合國秘書長。

1944年6月13日,潘基文出生於忠清北道陰城郡遠南面上黨1裡杏峙村。即使從陰城邑出發,也要駕車往清州方向行駛十分鐘左右才能到達這個地方。

作為光州潘氏集姓村①,直到現在,該村十七戶人家當中仍然有十六戶姓潘。潘基文的父親是潘明煥(已經作古)先生,母親是辛鉉順女士,家中四男二女,潘基文是長子。

潘基文的小妹妹潘慶希女士說:“大哥上面還有一兒兩女,但是出生不久就死了,所以大哥就成了長子。”

潘基文下面還有三個弟弟、兩個妹妹。二弟潘基相先生與大哥僅差兩歲,曾經做過第一銀行麻浦分行行長,後來獨立經營貿易公司。大妹潘貞蘭女士在小學當老師。四弟潘基浩先生在損害保險協會工作。二妹潘慶希是藥師。三弟潘基勳先生在忠北大學讀書時溺水死亡。

潘基文的爺爺在忠清北道陰城經營中藥房。爺爺天性儒雅,每逢不做藥的日子,他都要鋪開韓紙②,揮毫潑墨,練習書法。也許是父親的言傳身教在起作用吧,兒子潘明煥自幼便精通詩歌和書法。不過,他還是更喜歡喝酒和結交朋友。

潘明煥先生頭腦聰明,日本帝國主義強佔韓國時期,曾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清州農業高中。

後來他在物流企業忠北產業做過所長,還在潘基文小的時候,村子裡的人們都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