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辨別和投資此類機會的能力,有在惡劣的經濟環境中做生意這般勇氣的企業家,這個國家就有能力走向戰後的經濟繁榮。投資商自顧賺錢,他們的重建工程促進就業,而且國家也恢復到戰前應當達到的水平。例如,重建一條連線富饒農業區和大城市的公路,將農民與市場聯絡起來,並且為城市工人和白領提供廉價食物——其價值不言而喻。在一個連最基本的基礎設施都已遭破壞的經濟體中,需要的此類高回報投資的專案還很多。
這種快速重建正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走向復興的模式,美國為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曾於1945年8月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這兩顆原子彈的攻擊給日本造成了巨大損失。在廣島,大爆炸將半徑1英里(千米)範圍內的所有建築物夷為平地,使柏油路液化,瞬間令7萬名平民死於非命。到1945年底,10萬人因輻射或受傷而死去。後來,更多的人因暴露在強輻射下而極其痛苦地死去,成千上萬名被灼傷和擊傷的受害者無家可歸。
然而,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家唐·戴維斯(Don D*is)和戴維·溫斯坦(D*id Weinstein)研究發現,上述兩座城市以及其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因美軍轟炸而遭破壞的日本城市,自戰爭以來在經濟生存能力的最基本維度——人口方面——表現異常突出。戴維斯和溫斯坦將這些遭炸彈襲擊的城市與那些戰火未曾殃及的城市進行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