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人無窮的勇氣和信心。她的吟唱“一日不見,如三月兮”聽得出失落,聽不出絕望。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樣膾炙人口,被後人化作了“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由此也可見這句話是如何動人了——思念要如何繾綣不絕,才能在一日之間穿越三秋,抵達彼處時,已白髮齊眉。
我們說鄭女是可愛的,是因為她對感情的不絕望,這點我們達不到的執著。即使是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她仍相信轉過這一處山坳,就能看到夢中的花園。詩中並無交代男子因何失約,後來有沒有來。不解釋,不交代結局,也是一種期待。
No news is good news。也許,她會如願,就像紫霞仙子和至尊寶在城頭上對峙三天,終於在最後的一吻中袒露心跡。
◇歡◇迎訪◇問◇。HQREAD。◇
第51節:無心邂逅,有心豔遇。有心豔遇,無心歡喜(1)
無心邂逅,有心豔遇。有心豔遇,無心歡喜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
——《鄭風?野有蔓草》
晚上在古城的新華街喝茶,有名的豔遇一條街。看到人潮如水從身邊過,紅男綠女好像深海里潛行的游魚,帶著曖昧而不可言傳的表情,互相窺測。在這裡,有個預設的共識就是豔遇。於是看見這些人有著獸的迫切,卻帶著魚的小心去期待豔遇就好笑。有那麼一瞬間,我想逃開這喧雜的場合,帶著喉嚨裡普洱茶的甘香離開。
青石小巷波影微光,夜見獨身迴轉客棧的路上,想起一直很喜歡的那首叫《偶然》的小詩: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匯時互放的光亮。
據說這首小詩是徐志摩為回應林徽因的一首詩而作,把他和徽因在英倫乃至塵世間的邂逅比喻成兩點在暗夜的海面上的偶然交匯。林徽因很理性地回絕了徐志摩的求愛,而志摩也把這段戀情很深地埋藏於心中,至死,她都是他的人間四月天。
豔遇是在對的地方遇見對的人,仰目心驚,瞬息間心花開遍,就像有個女子在桃花樹下,她不期待能遇見什麼,卻在抬首間撞見了愛情。那男子站在不遠處,她一笑,很快又低下頭,問一句:“原來你也在這裡嗎?”雖然日後那女子也許會淪落為為生活錙銖計較的老婦,那清秀儒雅的男生也許只是個內心怯懦的無用男人,在生活中面目瘡痍。
這才是豔遇,愛情如落英繽紛。卻不知哪一瓣會落到自己身上。而現在,豔遇是鄉間伸出牆頭的蘋果樹,有點身體柔韌性的人,都敢爬上牆頭去摘,啃兩口再丟掉,並且太多人打著一見鍾情的旗號,去遮掩情慾的泛濫。
真正的一見鍾情,是這樣的——一個男子走在開滿狗尾巴花的野外,而不是坐在酒吧裡聽著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啜著紅酒,一雙眼睛像雷達一樣搜尋著目標,表面還要做出淡漠的樣子;他遇見一個女子,是衣著清素眉目清亮,顧盼流光,而不是穿著刻意,嬌嬌嗲嗲,媚眼如絲;他握住她的手,而不是趁機攬住她的腰,接近她的嘴;也是適合心意,卻不是想著適合一夜情,他拉她到隱秘處只為低低訴說相思,而不是立刻make
love。
比起現世男女感情的糾葛難清,《詩經》裡的愛情詩,至純至善到讓人目酸。《野有蔓草》的風格,真的就像原野中隨風搖曳的野草一樣清新自然。
詩的大意是這樣的:
原野上的芳草綠茵茵,草尖露水亮晶晶,遇見一位美人兒,眉目清亮多漂亮,沒有約定巧相逢,稱心如意多歡暢。
芳草茂密綠茵茵,草間露水白茫茫,遇見一位美人兒,眉目婉轉多清秀,沒有約好巧相逢,同她藏好訴衷腸。
詩以蔓草起興,點出相遇是在長滿野草的鄉間。這是一個仲春的早晨,天剛亮,日未出。空氣清新,露水還掛在草上,這時寂靜的曠野上,有一個女子自自若若地走來,被一個心儀她的男子看見。嬌豔欲滴的美人,身後是嬌豔欲滴的露水,她像一枝沾滿了露水的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