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家熱衷於不可避免地妨礙達到預期目的恐嚇手段。
這些恐嚇手段源於盛行的基督教文化和商業競爭規則。美國報紙在爭奪讀者上無所顧忌。他們的新聞業是基於競爭而不是基於事實——噱頭、恐嚇、醜聞和聳人聽聞的標題,都是發行戰中的武器。這種手段的最早使用者是礦業繼承人威廉?倫道夫?赫斯特(1863—1951),他1887 年接手《舊金山調查》。赫斯特有對“一般最低水準”的“一種淫色慾望”,是典型的“住貧民區的人,(他)看到的只有妓女、鴉片館、脫衣表演,然後回到城區,說他了解工人階層地區的情況”。極具諷刺的是,美國報道手段的最早英國擁躉是倫敦的那些晚報,他們相互傾軋,爭奪有限的讀者,以引起轟動的、揭露性的、激烈的語言和肆無忌憚的噱頭,構成了19世紀80年代那些相互競爭的編輯們的特點。他們有《環球》的喬治?阿姆斯特朗爵士(1836—1907)、《佩爾美爾街日報》的斯太德(1849—1912) 和《新聞晚報》的弗蘭克?哈里斯(1856—1931)。《聖詹姆斯報》更沉著和一絲不苟的語氣使這份第四大晚報從未在倫敦壯大。美式記者中,好色是一脈相承:斯泰德臭名遠揚的文章《現代巴比倫少女頌》(The Maiden Tribute of Mordern Babylon;1885),證明赫斯特的格言“女孩創造新聞”。白人婦女被誘入中國煙館的奇聞是這種類似現象的一部分。典型的是,從聖約瑟,加利福尼亞州金礦繁忙的貿易中心,一個記者1881年譴責“可憐的年輕傻瓜”,他“欺騙父親、母親和僱主”,去了“一家下流場所”,他痛恨舊金山的男孩和女孩們“偷偷溜出唐人區令人厭惡的衚衕,還有其他地方……走進美麗的陽光和清新的海風,滿臉疲倦、奸詐、邪惡和不顧後果的表情”。幾段譁眾取寵的文字,毫無疑問,目的在於恐嚇年長的讀者和阻止年輕人去煙館。之後,他得出結論,99%的情況下,抽鴉片……意味著進瘋人院或太平間,或者離此也不遠”。同樣,大約與黑爾在聖約瑟報道的同時,雷蒙德?魯埃林(1842—1886) 為倫敦晚報中最保守晚報《環球》的通勤讀者,提供有關大麻的報導。他用美國新聞界誇張的口氣說:抽雜湊什導致容易生多種疾病。在致命的煙管上深深地吸一口,接著就是一陣猛烈咳嗽,常常伴有吐血。人們發現,精神病醫生接收許多有鴉片病症的病人。”劍橋三一學院三名學生1886年用“土耳其人的快樂方式”吸雜湊什,關於他們的一個比較現實的報道說,他們“失去了時間感,吐著過了三個星期都不曉得”。
凱恩厭恨毒癮,痛斥報紙不準確的報道迎合典型“道德大多數”的口味。聖約瑟記者也許是好意,但他犯了一個嚴重錯誤,一個其他許多用同樣的口吻寫這一話題的人犯的錯誤,即說許多不真實和誇大的話,希望因此可以對讀者的情感產生作用,讓他厭惡這個東西,防止他受誘惑”。凱恩堅信,這樣的報道“多數情況下引起壞作用而不是好作用”,而“簡單、明瞭的真相……基於事實”更可取。許多讀過這樣警告的人,依然嘗試了毒品,發現它的作用不像描述的那樣,也會從上癮者那裡聽到和看到有關瘋人院和太平間的話是荒唐的”。他們會得出結論:同一個作者寫的其他任何東西都是不真實的。”凱恩批評濫寫的先見之明怎麼強調都不過分。不可信的記者、自我標榜的公共道德家,滿口關於毒品作用的謊言和歪曲,在接下來的120年裡,給西方世界造成了無可估量的損害。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