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便成最愛,立下遺囑將此帖作為殉葬品。為了讓世間留此絕技,他命唐代一流的書法家照帖臨摹,留下了三個墨跡臨摹本、兩個碑。
在北宗年間,趙氏皇族將三個墨跡臨摹本也雙鉤刻碑,加上兩個唐代的碑文拓片,重新翻刻,構成了五個版本的合集。
段遠晨手中所拿的,便是《蘭亭序》的宋版合集。何安下看得目瞪口呆:〃這等珍貴東西,大官們怎麼捨得給高人?〃段遠晨:〃當今官員,幾個是有文化的?〃
何安下嘆息,段遠晨隨即講出一段歷史隱情。漢文化的傳承方式是世家,世家是同時具備財力、政治勢力、文化影響力的家族,春秋諸國便各有各的世家。
秦朝、漢朝是大一統的帝國,諸國世家經過調整,在西漢中期形成了大家族約五個、小家族約二十個的格局,所以古代是〃改朝不換代〃,不管誰當皇帝,都要用這幾個家族的人做官員,所謂〃任人唯親〃,〃親〃指的就是世家子弟。
第一次破壞這情況的人是曹操,他提出〃任人唯賢〃的口號,招攬平民為官,打壓世家勢力。但曹操最終失敗,他創立的魏國只傳了兩代,便被司馬氏篡權,改魏朝為晉朝,司馬氏是世家子弟,世家模式重新恢復。
真正斷了世家命脈的是唐朝,唐太宗確立科舉考試製度,以考試成績作為做官的前提,而不是傳統的以世家血統為前提。唐太宗打壓世家,是為了避免大權旁落。
第四部分第59節:33、蘭亭序帖(2)
但世家子弟本身為貴族,延續著漢文化的命脈,世家一衰敗,全國文化必然衰敗,思想審美上大倒退。唐太宗打壓世家的做法,結果是連書法都失傳了,漢字僅存字形而無運筆之法。
唐太宗採取補救措施,在思想審美上引入印度文化,在書法上培養書法家造新的運筆之法——〃唐法〃。唐代八大書法家,沿襲魏晉古法的僅有虞世南一人,其他都是新法。
但人是複雜的,當唐太宗鼓勵新法時,自己卻為東晉世家子弟王羲之的書法傾倒,他竭力推崇王羲之。王羲之的字刻碑臨摹,傳遍天下,但那只是王羲之的字形,而不是王羲之的筆法。
〃王體〃傳遍天下,而〃王筆〃卻失傳了。書法僅是小道,便有此不可挽回的損失,可見漢文化整體損失多麼慘重。唐太宗晚年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常深夜對著《蘭亭序帖》懺悔。王羲之筆法的失傳,關係他一生的痛點,所以將此帖作了陪葬品。
漢族一貫是擴張性的,但唐代大興佛教後,便不斷受外族侵略。宋代開始流傳〃佛教興,國脈弱〃的話,認為是引入的印度文化不好,其實與佛教無關,是我們自己的文化衰敗了,失去了傳承和創造的力量,大唐盛世不過是強撐起的熱鬧場面罷了。
段遠晨:〃世家的存在,令文化人有了可以自重的餘地。明清科舉制度,則奪取了文化人的退路,不做官便沒有尊嚴,做了官便沒有自由。〃
何安下:〃你是世家子弟?〃
段遠晨虛笑三聲:〃我家只是鄉紳,萬不敢稱世家。世家是千年形成的,一旦斷滅便沒有續生的可能,所以唐之後的官宦大家族只是權貴,在經濟政治上缺乏獨立性,在文化上沒有根基。〃
何安下:〃如果當今官員都是像王羲之那樣的世家子弟,本有祖產,又自小受文化薰陶,就不會那麼腐敗吧?〃
段遠晨黯然失色,低頭從酒壺裡掏酒糟吃,吃了半晌,抬頭說:〃世家是有秘密的,那是上古天文學。槍法是王羲之侄子王泯之用天文測量工具發明的。其實王羲之的筆法就是槍法,槍桿就是筆桿。〃
史料記載,王羲之寫字是〃入木三分〃。古代的字是寫在木條、竹簡、硬紙板上的,王羲之寫字的墨跡可滲透到木條深層,說明他的書法是與槍法是相通的,所以會出現武功的效果。
何安下痴呆呆看著手中的《蘭亭序帖》,段遠晨說在五個版本中,馮承素臨摹版最受推崇,其實馮承素摹本過於花哨,筆鋒張揚,而筆力疲軟,將這樣的字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是漢文化的恥辱。
段遠晨翻到第三輯拓片,要何安下仔細看,說這是虞世南臨摹版,第一眼看去會覺得筆畫纖細,越看越覺得筆力雄勁,因為它是以運槍的方法寫就的。虞世南是王羲之重孫智永的弟子,乃一脈真傳,卻被世俗忽略。
何安下認真看去,逐漸看出筆筆皆有〃闊點為圓,縮圓為點〃的潛在運動,一寸小字裡有三米長的大槍在扎來挑去。《蘭亭序帖》三百二十個字,猶如三百二十位形意拳老師,要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