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李洵是前面提到過的,送楊堅十三環金帶的李穆之兄李賢的兒子,這人很正直,為人“深沉而有大略”,雖為行武出身,且在政治上並不糊塗,不是那種動不動就說別人壞話的人。
但是他卻向楊堅說,楊丞相所任命令的派到討伐尉遲迥大軍中的三位監軍,梁士彥、宇文忻和崔弘度,曾經接受過尉遲迥餉金,這事軍中傳得沸沸揚揚,弄得軍心騷亂。
楊堅聽了這話,很是擔心,就和內史上大夫鄭譯商量,謀劃是不是換人。鄭股東在軍隊事務上,並不在行,看老闆的意思,想換,那就說該換。
楊堅發現找這樣的人商量,等於無用,就又找到李德林,沒想到,這位大人物,說出來的話,卻是大不一樣。
這話是說:過去你楊丞相,與各位大臣一樣,都是國家重臣,誰也不比誰差,誰也沒有服過誰,現在你不過是借天子的威儀來控制他們,在這種情況下,你若是對前面所派遣的人,懷疑他不按你的意思去辦事,那麼,對於後來所派遣的人而言,又如何能知他能領會並按照你的意思去做?
而現在說梁士彥等三人收取尉遲迥餉金一事,真假難以分辨,如果此時換人,則被取代的人,必然會畏懼逃跑;若對他們加以拘禁,那麼自鄖公韋孝寬以下,都會擔心受到懷疑而害怕。再說臨敵易將,如戰國名將樂毅,因燕惠王中了齊國大將田單的反間計,聽信謠言,派騎劫為大將去齊接替樂毅,以致樂毅辭燕歸趙,拒絕回燕而西向去趙。趙惠王見樂毅歸趙,所以辭燕,趙惠文中秦國反間計,任用趙奢之子趙括,在長平之戰中取代老將廉頗,以致大敗,四十萬趙軍士兵被活埋。這樣的教訓,是應當汲取。現在的事,依我愚見,可以派遣你的一名心腹,且要有智謀,還要為各位將領所信服的人,遲快趕到軍中,讓他調查事情的真偽,即便梁士彥等人有不軌之心,必不敢輕舉妄動,就是他們輕舉妄動,也能及時防制。
這番話照原版轉換過來,是有點長,不過,原話也夠長的,因為如《通典》這樣的書,把李德林這番說教,納為“臨陣易將”是為大忌的經典範例,所以敝人不敢亂加刪減,到是增加了對其中的典故的註解。當然,敝人也不忍亂加刪減,因為確實有些精彩。
………【第二節 謀攻(5)】………
聽完這番話後,楊堅大悟,說道,要是你不說這樣的話,幾乎要壞了大事。
於是,楊堅首先想到的是,少內史崔仲方。
崔仲方(公元529~604年),字不齊,漢族,博陵安平(河北今縣)人。
首先,他是楊堅的同學,且在同學期間,二人十分要好,這一點,與那位劉房開和鄭股東一樣,所不同的是,他並沒有加入劉房開他們的公司。
其次,崔同學是位文武全才,且為忠義之士。早年跟隨“屠龍者”宇文護,從隨軍參謀幹部起,兼任書記官,後以軍功升遷,官至司法部的廳局級幹部,參加修改制定國家法律,還曾向北周武帝敬獻滅齊之策。
在此之前,為參加竟選丞相,楊堅也把這位崔同學,拉入了親友團,兩人在親切友好的氣氛中達成協議,握手以示結成同盟。
但是,當監軍這事,崔仲方也沒有答應,說是他的父親崔宣猷,此時在敵方境內的山東,而這個理由,是難以拒絕的。
不過這崔同學,到是個幫了楊堅不少大忙的人。
在楊堅找到他後,就曾連夜向楊堅獻“便宜十八事”,楊堅十分讚賞,均予以採納。
其中最重要的有關北周官員制度的建設立,提出“依漢、魏之舊從之”,為後來的隋朝政權政治機構的建構,提供了基本方案。
崔同學在這事上,幫不了忙,沒辦法,楊堅還是隻有叫上劉昉和鄭譯這二位同學。
雖然沒有馬上答他們要官的請求,但他們二位,畢竟是他竟選丞相,和下一步還竟選皇帝的班底。
而這二位知道出主意的是李德林,就是這人擋了他們的官路,也就擋了財路,那當然是要有態度的,所以劉房開說,我又不是將軍,難以服眾。
其實這話有點被顛倒了,如果這人是將軍,恐怕才難以讓眾人服氣。
而邊上的另一位,鄭股東馬上乘機說,我母親病了,去不成。
這二人的理由確實顯得太小兒科,所以楊堅因此而不高興,這應該在事後讓劉、鄭二人感到後悔。
其實,這事他們要是幹了,會有很大好處。
正因為他們的不願意,則給另一位大人物的出場,留出了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