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因為這不象是一個人的大名,當時四川被稱為蠻族的地方勢力,也多有支援這次反對楊堅的戰鬥的。
但通谷,應為一險要,按漢典的解釋,為往來無阻的山谷,且在在洛陽城南五十里,有一谷叫通谷,與此處將要發生的事,並不相符。《讀史方輿紀要》中,對臨洮的通谷的描繪是,“其谷東西出入,中容千百人往來。不逾數十步,上有大竅,可見天日。”這個谷並不太長,“不逾數十步”,也就大概幾十米長,其實應算做是關隘。
而說它是一處險要,原因在於,不論何人,要往前走,必從此處過。
擋住谷囗,即為有險可守。
李三王先到,在此處修建設了堡壘,或者是此處原來就有堡壘,總之,通谷雖寬,但也只容千人透過,不可能有梁睿的二十萬大軍,一起掩殺過來,且李三王有堡壘擋路,人頭都是肉長的,不會硬往土牆上撞,有可能那堡壘僅只是土牆建造。
而且這李三王帶來的是“勁兵”,能打,並不容易對付。
關鍵是,這李三王,好象是有王謙同志給的錦囊妙計,堅守不出,然而,這應該不是他的性格。
………【第三節 順打(19)】………
這一點,梁睿看出來了。
所謂閉壘不戰,很好理解,就如同烏龜把頭縮排殼中,不論你怎麼玩,就是吃不到肉,當然,這隻烏魚是泥土和石頭做的,不會動不說,還擋住了去路。
梁睿看出來的,是這李三王,出身草莽,應該不會有多少城府,這一點很重要。
所以說,這打仗不是一上來就打,而是要先看清楚,看什麼呢?看天時,看地利,如諸葛亮,還會看天氣,借來東風,再放一把火,讓火借風勢,就打敗了曹操80萬大軍,因此一般我們看這名將打仗,首先要看的是地形,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戰爭是人與人之間的鬥爭,要看的首先應該是人,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這一點確實沒錯。
看人要用的是內功,沒什麼外在動作,看別人看人,一般看不出什麼。
但是,可以透過間接的方式,得以瞭解。
梁總司令任命張威為先鋒,率部出戰。
這人也是善騎射,且“膂力過人”,在以軍功升遷的北周,其曾任北方軍事重鎮幽州(今河北省保定市)總管,在此次應徵時,為洛州(今陝西省商州市)總管。
這是名能打的主。
但是,那李三王人不出來,且說出不出來就不出來,打誰去?
張威於是先令人臨陣大罵。
這是最古老的戰法,名曰激將法。
李三王開始的時候,一直不出來,張威想起這個辦法,不需要太費勁,但開始應該不準備如此,是梁總司令面授機宜。
這人你罵他多了,他就出來了。
這也就是看透人的本事。
………【第三節 順打(20)】………
本來李三王有反方總司令王謙的交待,所以他一直耐心著性子,那些罵人的話,要多難聽就多難聽,他也知道路這是激將法。
但是,他終於還是忍不住了。
李三王出陣,也不是一點考慮都沒有,因為這陣前叫罵的,並沒有帶多少人馬。
沒想到梁總司令的大軍,埋伏在不遠處,隨後殺到。
所以,這是一計,且不僅僅是激將法,還加上引蛇出洞法。
這一仗,李三王大敗,梁總司令主力趕到時,擒斬敵7000餘人。
只是沒交待李三王的下落,大概沒什麼好說的,很可能也在被斬之列。
接下來,梁總司令率軍乘勝前進,下一個釘子戶,是在龍門據險為營的趙儼和秦會,且率軍10萬,光營盤就紮了三十里。
這有點象當年同出於蜀中的劉備連營七百里,兵多,要佔地方是不用說,但是不應該把帳蓬一個挨著一個連在一起,等著別人來放把火燒。
所以有了敗象。
其實並非如此,是因為倒黴,遇見了戰無不勝的猛人梁睿。
說是梁猛人打仗,從來不拚體力,機時是拚智力。
這就有點難辦,因為智力問題,不是靠人多就能解決的。
除非韓信遇上楚霸王,智力優先,但是還是要靠人多,因為這位力能扛鼎大力士,是一個神話,以一當百,不在話下,這就要進行換算,所以韓信能受胯下之辱的名將,體力一般應該不怎麼樣,那就要求多帶些人手,即所謂兵嘛,多多益善,就有這方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