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1 / 4)

小說:門外讀論語 作者:男孩不逛街

色壞,不吃;氣味壞,不吃;烹調不好,不吃;違反季節,不吃;刀功不好,不吃;醬油沒放好,不吃;市場上的酒,不吃;攤子上的熟肉,不吃;姜不要多吃;祭肉超過三天,不吃……(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殪而隘、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孔子是我國最早的美食家。

再進一步食而有餘。國君賜給生肉,可以煮熟了做祭肉,國君賜給牲口,要畜養起來(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提倡保護野生動物,禁止趕盡殺絕,比如捉魚應該垂釣而不要撒網,射鳥而不要摧毀巢穴(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摒棄短期行為而年年有餘,就是愛護自己的家園。

再進一步食而求禮。有豐盛的菜餚,要改變神色站起身來,含有謝意(與盛饌,必變色而作);有酒有肉讓長輩吃(有酒食先生饌);不要暴飲暴食,過猶不及,撐破肚皮喝醉酒(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不要因酒誤事(不為酒困);吃飯時不交談,睡覺時不說話(食不語,寢不言);席不正,不坐()。——《墨子•非儒下》說孔子師徒在陳蔡絕糧之後發生的逸聞不知道是否真實,姑妄聽之。在陳斷糧,只有野菜湯。到了第十天,子路烹了一隻小豬,孔子不問來由張口就吃;子路又搶了別人的衣服去換酒,孔子不問來由張口就喝。後來回到祖國,魯哀公宴請孔子,席不正不坐,肉割不正不吃,子路敬問孔子:“老師,您的行為為何異於陳蔡之間?”孔子說:“親愛的由,從前我們是苟且偷生,現在我們要從容取義。”——

再進一步食而求祭。即使是粗米飯、蔬菜羹,也要在飯前向先祖獻祭,感謝賜予我們食物。要祭灶神,既敬於奧之尊,也媚於灶之俗()。

再進一步食而求文化。前面的美食、禮祭固然已經是食文化,還要進一步昇華。儘管孔子“五穀不分”(),但不妨礙他成為食文化的專家,他說“君子謀道不謀食”(),因為道中有食,田埂上有米。當時的貴族進餐都要奏樂,樂官的職稱高低居然是用幾“飯”來區別,高階職稱叫大師,中級職稱叫亞飯,初級叫三飯四飯(大師摯適齊;亞飯幹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評職稱也是為了吃飯。 txt小說上傳分享

19、致哀而止的喪

死了就埋,這就叫辦喪事。現在單位上有人死了,也要成立一個治喪委員會,可見自古至今都重視喪事。父母的喪事要慎重處理,是淳樸的美德(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父母死了,以禮安葬也是孝道的基本要求(死,葬之以禮)。一般人也會盡力去為父母送終,孔子說:“人沒有自動竭誠的事,要是有,那一定是父母親的喪事。”(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給親人辦喪事,重要的是表現哀,寄託哀思(喪,與其易也,甯戚),“喪思哀,其可已矣”(),“喪致乎哀而止”(4),“子於是日哭,則不歌”()。哭與歌是不和諧的,孔子的一個老相識叫原壤,母親死了,孔子去幫他辦喪事,他卻爬上棺木唱起歌來,孔子用了最貶義的詞語評價他(見第16章《命中註定的生死》)。後來陶淵明有一首詩好像是說喪事辦理完之後,親人唱歌寄託哀思的,但那是時過境遷,移風易俗了。

那別人的喪事呢?孔子年輕的時候學過“儒”,主要謀生途徑是替人家辦理喪事,所以對喪禮特別熟悉。收費的職業的儒替人辦喪事,應當有哀傷的表示,但不因哀廢食,因為肚子餓了不能辦事;然而又不能大吃大喝,這樣就對喪家不敬了。(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都得用禮來節制——《墨子•非儒下》對儒家的指責有點過,子游一派的門人後來成為“無廉恥而嗜飲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的“賤儒”那是變相了,孔子曾經對子夏說:“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替朋友辦喪事就免費了,孔子說:“讓我來辦理喪事吧。”(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

同門子弟的喪事,也得按規矩來辦,儒家提倡厚葬,但需以禮來節制。孔門十哲之首的顏回死了,門徒們想厚葬他,孔子說不行,因為顏回家境貧困,地位和財力都不具備厚葬的條件。顏回的父親顏路請求孔子買掉自己的車子,來為顏回置辦外棺,孔子說根據禮制,象他那樣當過大夫有身份的人是不能徒步行走的,不能為了學生的喪事而買掉車子,即使是自己的兒子孔鯉死了也一樣。後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