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不幸,我中原上邦之臉面,都讓慶人丟盡了……!”
朝堂上一陣陣喝罵,有些人痛心疾首,有些人則是握拳揮舞。
齊國滅亡百年,四國分離,風國由於族群原因,與其他三國倒也不同,而魏燕慶卻都是正統的中原文化,三國實際上在內心中對於文化歸屬還是有著極強的認同感,都覺得三國本就是同一根源,同文同種,只是因為某種原因暫時分裂而已,各自的心中,卻無時不想著重歸一統。
齊朝時期,時受北蠻人騷擾,北部地區的百姓,更是遭受到北蠻人無休止的禍害,中原人對於北方蠻夷充滿了怨恨心理,後來齊朝勇帝傾盡全力,才一舉擊潰北蠻部落,將他們直趕到了極北之地,北蠻人因為那一次的重搓,上百年都不曾恢復元氣,只是老老實實待著極北之地,不敢再靠近中原地區。
但是一百多年後,當初那群荒漠野狼捲土重來,攻入中原,而慶國人卻是懦弱地割地求和,這讓朝臣們怎能不恨。
在燕國人的心中,北蠻人不僅僅是慶國人的敵人,更是整個中原人的世仇。
皇帝臉上陰晴不定,本來今日他的心情十分不錯,但是這兩樁子事情報上來,卻讓他如同在吃豐盛的佳餚時吃到了蒼蠅,說不出的惱怒反感。
魏國人派細作入關,這事兒頗有些詭異,皇帝並不是十分的相信,但是慶國人割地乞和,這種大事卻是謊報不來。
見皇帝臉色很不好看,眾大臣的聲音漸漸小下來。
很快,宏偉的太平殿之內,已經沒有一絲嘈雜之聲,只聽得滿朝臣子的呼吸之聲。
“諸位愛卿,對此有何見解?”沉吟片刻,皇帝才沉聲問道。
朝臣們一時間並沒有開口。
大家明白,皇帝此時這般問,並不是要讓大家對此事再譴責一番慶國人的懦弱,更不是痛罵北蠻人的野蠻,而是要詢問大家燕國接下來的策略。
其實稍有見識的臣子心中清楚,魏國臥薪嚐膽十多年,大力發展軍備,此番開戰,那是不死不休的架勢,中原兩國,西魏和北慶大戰如火如荼,燕國不可能真的徹底地避免這場戰爭。
如果燕國坐視不理,這場戰爭無論是魏國人勝還是慶國人勝,最後對燕國都沒有好處,那是眼睜睜看著其中一國獨大。
燕國之所以遲遲不出手,說白了,就是要看著魏慶兩國消耗下去,讓他們鬥個兩敗俱傷,到最後再出來撈一些利益。
大夥兒都清楚,這場戰爭,燕國遲早是要參與進去。
不過關鍵的問題,卻是到了該出兵的時候,是保持與慶國人的聯盟關係,合力攻魏,還是趁虛而入,在慶國山窮水盡之時,撕毀盟約,揮軍北上?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自己的選擇。
……
前方的形勢陡變,今日忽然出現魏國人派細作在臨陽關內打探燕軍兵力部署的訊息,而且是從韓玄道和範雲傲的口中說出來,一時之間,腦子稍微靈活一些的,已經感覺到內閣所作出的出兵方向。
只是朝臣們沒有想到形勢會轉變的這樣快。
在大多數人憑空想象中,魏國人應該是經過苦戰,穿過了隆山山脈,然後在慶國的土地上與慶軍大肆拼殺,經過無數的血戰之後,慶人和魏人都是損兵折將筋疲力盡,在這種時候,燕國陡然出兵,從後方襲擊魏軍,與慶軍前後夾擊,如果順利的話,很有可能將魏軍主力全殲,而那個時候,魏慶兩國精力耗盡,燕軍卻依然戰鬥力十足,完全可以做出選擇是趁勢吞併慶國還是挾持著慶國去打魏國。
這是許多沒有上過戰場的官員心中樂意看到的最佳局面。
但是前方的戰事顯然不是以他們的想法去進行,如今魏國人打了好幾個月,非但沒能跨過隆山山脈,反而被慶軍堵在了臨陽關。
不知道司馬擎天已經離世的官員們心中實在奇怪,司馬擎天的魏國鐵騎不是強悍無匹嗎,怎地如今反被按住不能動彈,雙方只能在隆山外圍的地區互相消耗?以司馬擎天之能,再加上魏軍的強悍戰鬥力,即使之前在隆山上被商鍾離大火燒了一把,但是他完全有能力重新組織軍隊再次對隆山發起進攻,而且按照正常的情況,即使商鍾離真的王霸之氣大發守住隆山山脈,魏軍也不可能退到臨陽關去,應當是在隆山山腳組織一次又一次進攻才是。
如果真的是那般消耗下去,燕國倒也可以繼續等待下去,看他們拼個筋疲力盡,但是慶國向北胡割地乞和,卻讓事情變的複雜起來。
朝臣們心中怨怒慶國人的懦弱時,卻不得不謀劃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