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能有感悟能力的人,勢必能夠成為國家棟梁的人,不必要
有什麼擔心。我所要說的是:寬泛而無孔不入的美國印記,在我們自身心理上造成的瘟疫,
倒是值得好好說上兩句的。
首先我想提到一本雜誌,名叫《讀者》,我指的是中國大陸出版的原名《讀者文摘》現
因智慧財產權原因改名為《讀者》的這一本。我知道中國《讀者》同美國《讀者文摘》不能等
同,我也知道《讀者》選用國內的作品比重較大,我更知道《讀者》的追求及其民主性。但
是對《讀者》雜誌的看法,九十年代初,朋友們和我就很長時間地議過。《讀者》實質就是
一處小小資產階級的精神樂園(注意:原文如此,我在小資產階級前面又加了一個
“小”)。
我冠之“小小資產階級”不是借意識形態之刀來砍人,因為即使在西方,“資產階級”
在社會學意義上也是一個批判概念。為什麼這樣說《讀者》?《讀者》跟“親美的心理瘟
疫”有什麼聯絡?這麼說吧,《讀者》能夠從最大程度上滿足文化水平一般但又不安於現狀
的小人物們的虛榮心,她使得“小小資產階級”們透過一些個難度不大的哲理(美學)破譯
使人獲得一種智力上升的錯覺,一種逃避現實的快感。我又回到最初的例子美國電影《農家
女》上面,我當年“尋根”時,最激賞的一段國會演說辭,大意是這樣的:
在俺的老家,有一位醫生,人們管他叫張醫生。張醫生給人治病,治好感冒別人就送給
他一塊饃,治好偏頭痛別人就送他一把大蔥,有時什麼也沒有,張醫生也不說啥,他明白村
子的人都挺窮。村裡人找張醫生挺好找的,張醫生就在門前掛了塊匾。上寫:
張醫生
樓上
可天有不測風雲,醫生也有得病的時候,終於,張醫生一病不起。下葬那天,村裡人商
議著紛張醫生湊錢立塊碑,可是他們實在沒錢。於是平他們把那塊匾插在張醫生的墳頭,未
來往往的過客都能看到這樣一行字:
張醫生
樓上
今天,一位總統死了。他的國際聯盟的理想雖然沒有實現,但歷史會紛他刻一塊碑,上
寫:
伍德羅·威爾遜樓上
活脫脫的一副《讀者》文風,雋永而通俗,熱情而剋制,甜蜜而不流汁,微酸而不澀
喉。
從好萊塢到蘭州,基督教的道德觀,十字軍的榮譽感,專欄作家的審美情趣,裝點著上
億讀者的迷夢,滋養著一代新的“農家女”。
這種虛偽的言論空氣充斥在美國的政治生活和社交生活之中。每一段莊重的宣告都以一
種詩意的、竭盡心聲的形式加以發表,一種乾淨的、貌似真誠的語言操作,一個被八股文操
縱了兩百年之久的國家,一種善於以精品散文來掩蓋嚴峻事實的國民情趣。不要忘了這個住
在“樓上”的伍德羅·威爾遜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