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3 / 4)

他的人馬幫助吳國作戰。把寶物賄賂給伯嚭讓他在吳王面前替越國說好話。伍子胥規勸吳王說:“越國,是心腹大患,現在相信那虛飾浮誇狡詐欺騙之詞,貪圖齊國。攻克齊國,好比佔領了一塊石田,絲毫沒有用處。希望大王放棄齊國,先攻打越國;如不這樣,今後悔恨也來不及了。”吳王不聽伍子胥的勸告,卻派他出使齊國。臨行前,對他兒子說:“我屢次規勸大王,大王不聽。我現在看到吳國的末日了,你和吳國一毀滅,沒有好處。”就把他的兒子託付給齊國的鮑牧,而返回吳國向吳王報告。

吳國太宰伯嚭和伍子胥本就政見相左,又同為當朝權貴。感情上產生裂痕以後,就趁機在吳王面前說:“子胥為人強硬兇惡,沒有情義,猜忌狠毒,他的怨恨恐怕要釀成深重的災難。前次大王要攻打齊國,子胥認為不可以,大王終於發兵並且取得了重大的勝利,子胥因自己計謀沒被採用感到羞恥,反而產生了怨恨情緒。如今大王又要再次攻打齊國,伍子胥又獨斷固執,強行諫阻,敗壞、詆譭大王的事業,只希望吳國戰敗來證明自己的計謀高明。現在大王親自出徵,出動全國的武裝力量攻打齊國,而伍子胥的勸諫不被採納,因此就中止上朝,假裝有病不隨大王出征。大王不可不戒備,這是很容易引起禍端的。況且我派人暗中探查,他出使齊國,就把他的兒子託付給齊國的鮑氏。做人臣子,在國內不得意,就在外依靠諸侯,自己認為是先王的謀臣,現在不被信用,時常鬱鬱不樂,產生怨恨情緒。希望大王對這件事早日想辦法。”吳王說:“沒有你這番話,我也早就懷疑他了。”就派使臣把屬鏤寶劍賜給伍子胥,說:“你用這把寶劍自殺吧。”伍子胥仰天嘆息說:“讒言小人伯嚭要作亂,大王反來殺我。我使你父親稱霸。你還沒確定為王位繼承人時,公子們爭著立為太子,我在先王面前冒死相爭,你才能得到太子的職位。你立為太子後,還答應把吳國分一部分給我,我卻不存在你報答的希望,可現在你竟聽信諂媚小人的壞話來殺害長輩。”於是告訴他親近的門客說:“我死之後,挖出我的眼珠懸掛在吳國都城的東門樓上,我要看著越軍是怎樣進入都城,滅掉吳國的。”於是自刎而死,吳王聽到這番話,大發雷霆,就把伍子胥的屍體裝進皮革袋子裡,漂浮在江中。

吳國人很同情懷念伍子胥,就在江邊給他修建了祠堂,因此,把這個地方命名叫胥山,今在吳縣市胥口鎮西伍相國祠內設有其墓。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治國奇材子產

子產(公元前584—522年)姓公孫,名僑,字子產,鄭穆公之孫,公子發子國之子,故又稱公孫僑。春秋時期鄭國(今河南新鄭)人,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子產聰明富有智慧,熟讀詩書,善於辭令。在青年時期就表現出自己的政治遠見和不凡卓識。鄭簡公元年(公元前565年),其父公子發率軍攻蔡,大勝,鄭人皆喜。他卻指出這將導致楚國來攻和晉國反擊,而使夾在中間的鄭國飽受戰禍。兩年後,公子發在貴族內訌導致的政變中被殺,鄭簡公亦被劫持到北宮。子產沉著機智,部署周密後率家兵攻打北宮,遂在國人支援下平息變亂。新任執政公子嘉制訂盟書,強調維護個人特權,引起貴族大臣反對。公子嘉打算強制推行,子產又力勸他焚燬盟書,平息眾怒,以穩定政局。鄭簡公十二年,公子嘉終因專權被殺,子產得立為卿,任少正。鄭簡公十八年,他隨執政公孫舍之攻打陳國,注意軍紀,遵守傳統禮制。事後在向晉國獻捷時,又有理有據地駁回了晉人的責難,迫使其承認鄭國的戰績。為此鄭簡公給予子產重賞,他卻只接受了與其地位相稱的部分。次年,楚康王為慰撫許國率軍伐鄭,子產主張堅守不戰,讓楚軍獲取小利後滿意而歸,以換取較長期的和平。鄭人照此辦理,果然促成了“弭兵之盟”。公元前543年,鄭國大臣內訌,執政伯有被殺。子產嚴守中立,以其卓越的才能受到多數人的尊重,遂在顯貴首領罕虎的支援下,出任執政。

子產上臺後,進行了三項改革:

一是推行田制改革,稱為“作封洫”,主要內容是挖掘溝渠,整編田畝,承認私田,按田取稅,農業生產得到了發展,國家稅收增加。

二是“作丘賦”,即把軍賦改為按丘(即按土地面積)計算分派,由新的土地私有主負擔,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一般平民的利益。

三是“鑄刑書”,即把刑法條文鑄在鐵鼎之上,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把刑法公之於眾,使人知法守法,限制了奴隸主貴族任意殺戮奴隸的不法行為。

子產治國注重策略,一方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