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部分(3 / 4)

小說:調教初唐 作者:莫莫言

來說,同樣是重中之重,海上絲綢之路的開發對於大唐來說,是一個事關千年的大事,另外還有一點,那就是糧食!

沒錯,就是糧食,糧食對於一個國家政權的穩固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而且,後世我是一個南方人,生長在貧瘠的貴州高原,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這就是所有人眼中的貴州印象,對於貴州來說,糧食的生產和開發同樣重要。

這一點,對於遼東苦寒之地而言同樣很適用,如今,南北美洲與我大唐遙距萬里,土豆、番薯、玉米等高耐旱農作物至少在十到二十年之內沒辦法引進,雖然大唐的航海事業比之漢代、南北朝、隋朝時間又獲得了極大的進步與發展,不過,遠洋技術還沒完全成熟,這一點上令我十分的懊惱。

所以,我只有把目光投向了大唐的南方海域,這裡,至少有一樣我所知道的好東西,也就是所謂的占城稻。我知道的是,占城稻是中國宋代時方才從南亞引進的,不過,我來了,偉大的穿越人士的到來,總會給華夏民族的生活、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水平都會帶來進步與繁榮。對於這一點,我很得意。

至少,我知道在中國的南方,如今的剽國、真臘、林邑等地,就是日後占城稻的故鄉,這時候,該是我這位偉大的穿越先驅者為我大唐百姓再作一番功勳的時候了。更重要的是,占城稻那耐旱耐澇性極強,不擇地而生,生長期極短,自種至收僅需五十餘日的稻米是我所知道的古代最優良的,最適合現階段封建帝國主義農耕社會的優質稻種。

我在邊上一面思考,一面聽著李孝德談起廣州的各項事宜,廣州目前是大唐最大的港口,自隋朝時就已經作為了一座國家貿易的前沿站,唐初時,便已在廣州設軒市舶使院,作為總管大唐東南海路外貿的專官和專門機構。各國商賈來華,必先至廣州,市舶使“籍其名物,納舶腳,禁珍異”,然後讓其轉販到大唐境內的各大城市。

第597章 海事預防

而李孝德同樣很是為他的家鄉而驕傲,見我很是虛心地聽他演講,於是一發不可收拾,甚至把中國古代海上貿易的發展都給我說了一大堆,比如三國吳孫權時,遣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揚帆出海,遊歷南海諸國,“所經及傳聞,則有百數十國”。歸來之後,兩人根據見聞分別撰寫了《扶南異物傳》和《吳時外國傳》,加深和豐富了對從中國南海到東南亞,越阿拉伯海,以至紅海港口的古代航線的認識。

聽了這話,我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涼氣,三清道尊在上,三國之時,中國人的足跡竟然已經遠至紅海了。想想,千百年後的各朝各代,國人的腳步卻一直……嗯,不得不說那個時候中華民族的開拓和進取心遠遠比後面的幾個朝代要強得多,有遠見得多。

李孝德抹了抹嘴邊的白沫,接過了我遞給他的茶水抿了一口之後,繼續濤濤不絕地說著有關廣州和海運之事。“……前朝一統之後,煬帝派遣眾多使臣出使異域,大業三年,屯田主事常駿、虞部主事王君政等人應朝廷徵募,航海出使赤土國……”

“赤土國?”我眨了眨眼,不明所以,李孝德見我不明白,乾脆走到了牆邊,指著掛在牆上的地圖給我解說起來,一瞅之下才明白,所謂的赤土國,也就是在馬來半島上邊的一個南蠻之國。

李孝德見我明白之後繼續言道:“大業六年,經交阯返回。常駿一行到達赤土國界時,國王利富多塞遣使以船舶三十艘迎接隋使。歸來時,又遣王子那邪迦隨貢方物,隋朝使節齎物五千段贈與赤土王,而赤土國也向隋朝貢獻金芙蓉冠、龍腦香,‘以鑄金為金羅葉,隱起成文以為表,金函封之,。根據常駿等人的行程寫成的《赤土國記》,下官每每思之,總是憶起這些前人往事之功績,不得不扼腕而嘆。我大唐什麼時候能走得比前朝更遠一點。”

-------------…

李孝德在那兒感嘆,我站在邊上卻滿懷惱怒。很生氣,很是憤恨。一幫傢伙去了那麼些地方,怎麼就不知道去整點稻種回來,害地老子現在來幹這事,不過轉念一下,嗯,何嘗不是給了本公子一個流傳千古之美名的機會?想到了這兒,我不由得樂地咧開了嘴。

“大人。您笑什麼呢?”邊上的李孝德很是不明所以地問道,不明白身為一個穿越者所能擁有的,改變歷史軌跡的樂趣。“嗯,我這確實是在高興,想不到至漢以來,我華夏先民已然對海事如此精通。照你所言,我大唐的遠洋交通,廣州起航。可貫穿南海、印度洋,波斯灣以到東非海岸?對吧。”

李孝德傲然地點了點頭:“這個自然,我大唐之航線,闢萬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