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本來涉及到軍訓軍備、民政民生等多方面,按常理來說必須召集文臣武將反覆探討,可是張邁考慮到這個動議可能會觸發地域爭端,引發沙瓜一系的不滿與警戒,張毅、慕容歸盈等人都出身沙瓜,擔心訊息會走漏,所以就先召開了一次小型的機密會議,除了郭師庸、奚勝兩員大將之外,參謀方面只有李臏,政務方面只有鄭渭,連同他自己只有五人。
“全部解甲歸田……”
郭師庸的這個提議張邁不是沒想過,但他更明白軍隊的遣散涉及到太多的事情,一旦牽動起來不但整個河西都要震動,甚至對內外大局都會有影響。
首先契丹、後唐得到訊息,會不會認為天策軍的內部出了問題,從而生出本來不至於有的輕視覬覦之心呢?其次內部以及周邊的胡族得到訊息,會不會誤以為這是天策軍衰弱的一個徵兆呢?軍隊的質量固然重要,但主要體現在實戰之時,數量的威懾力也不可輕視尤其是在和平時期。
再則,從內政考慮的話,如果忽然解散部隊,這些兵痞子回到沙州之後能否順利變兵為民?如果不能好好地安置這些人,只怕這幾萬個精壯男子不成生產力,反而要成為禍害,一個處理不好很可能會引起整個穩定格局的崩盤,再說,重新募集什麼也不懂的新兵員,訓練時間的成本比起整訓老兵來都要大得多!
“沙瓜士兵,真的都不能用了麼?”在陳述了自己的種種顧慮之後,張邁謹慎地說。
“不是不能用。”郭師庸道:“歸義軍的正規部隊,比起骨咄之流還是強得多了,比起薩曼也不弱,可是與毗伽、狄銀相比,怕就略有不如,更麻煩的,是這些人要提升也有限,就算嚴加訓練,只怕也很難達到我們的期望。並貴精不貴多,若像我們嶺西那樣的子弟兵,有一萬人足以扼守蔥嶺,威震一方,有三萬人足以橫掃西域,便是與契丹精銳相鬥也有得一拼。至於沙瓜的這批兵馬,便有十萬人,也未必能抵擋得住漠北三萬鐵騎。且養十萬弱兵日常之費,也必然高過三萬精兵。既然如此,與其日後受盡羸弱冗兵之禍害,不如畢其功於一役,趁著我軍開府建邦之際,來個大換血。反正現在我軍東西中三線皆自保有餘,也不急著需要這批沙瓜兵將上前線。”
奚勝也附和道:“不錯,練兵之道,首在搜選,兵源若優良,訓練起來事半功倍,兵源若低劣,訓練起來便事倍功半,且最終難成虎賁之師。上上之兵,以性情質樸、動作矯捷、反應敏捷、耐勞耐苦為佳。若能嗜血貪功,則更是虎狼之師的潛質。我在瓜州時,數日間深入到各營各隊,見沙瓜之兵,眼神大多油滑,尤其是沙州士兵,皮質明顯較北庭、甘回牧民細膩那定是沙州生活條件較好之故,從來富則惜命,窮則輕生,安逸之鄉養文人,窮苦之鄉出武夫,再和他們談話,這些人大多以農舍為安樂,以為妻兒牽掛,如此士兵,縱然嚴加訓練,一旦上了戰場,最多不過按章法行事,斷斷難以為了軍功捨命相拼,遇有利容易急進搶功勞,遇不利容易大潰散,像我嶺西子弟那樣夜戰昭山、浴血燈上城這樣的苦役,這些沙州士兵無論如何是打不來的。”
張邁聽得暗暗點頭,道:“我之前對沙瓜兵將的憂慮,主要在於這些士兵隸屬於沙州故族,許多固有關係盤根錯節,在軍中容易形成小集團,而且帶著末世歸義軍的暮氣,但卻沒像兩位看的這麼仔細,今日聽來,這些人是不能用了。”
鄭渭在旁邊一聽說道:“元帥,這件事情可得小心處理,歸義軍士兵我們在年前已經歸田了一批,楊都督帶走了一批,剩下的可還有三萬五千人,我已經統算過,這三萬五千人裡頭,有九千多人乃是常備軍,是歸義軍供養著的,另外兩萬四千人是半兵半農平時務農、農閒訓練,且歸義軍對他們是有補貼、有減賦的,如果驟然將這三萬五千人全部罷免,相當於是奪了他們的軍餉以及賦稅減免,只怕會引起軒然大波這些人,你讓他們遠征死戰,他們不樂,讓他們割捨已有之利,他們必然大為不願,所以若處理不當,重則引起譁變,輕則沙瓜積怨,對我們接下來河西的建設會大為不利。”
奚勝道:“那能不能分批歸田呢?”
鄭渭道:“一葉落而知秋至,正如你剛才所言,這些沙瓜老兵剛勇不足,狡黠有餘,見到我們將他們一批批地歸田,很快就知道是怎麼回事。而且就算是分批歸田,我們也不可能等太久,若是到三五年之後再大部分安置,那樣是沒法操作的因為這樣做相當於是要在這三五年內我們一邊養老兵,一邊養新軍,我們的財政如何負擔得起!”
張邁沉吟著,道:“如何歸田,且讓我再想辦法,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