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於明也懶得和他解釋,就這樣,於明他們俘虜了全部四艘俄國炮艇。
原來,在俄國炮艦的螺旋槳掛住漁網之後,就有一個海軍陸戰隊戰士從水下悄悄地摸了過去,海軍陸戰隊的游泳訓練,都是以萬米為單位的,他們水性之好自然不必說,兩個俄國水兵就是這樣被他無聲無息地幹掉的。
然後他就把俄國水兵用繩子綁在了水底,等到俄國人一開槍,他就躲到船下,子彈碰巧打斷了繩子,俄國水兵就浮了上來,這個戰士身上帶著氧氣瓶,自然不用浮出水面換氣。
三岔口打了下來,又俘虜了四艘俄國炮艦,內河艦隊的實力大增,林遠接下來的目標,就是松花江下游的三姓城,林遠並沒有直接命令部隊東進,而是使了一個疑兵之計,命令一旅向北運動,做出要北進攻擊的假象。
向北就是黑龍江當時的省會,齊齊哈爾,遠在布拉戈維申斯克的格羅傑科果然中了林遠的計,他判斷林遠是要北攻齊齊哈爾,所以電令駐軍加強防範,並把原來三姓城的西伯利亞第二軍的兩個旅調動到齊齊哈爾。
林遠則命令新一師一旅的主力部隊,沿著松花江向三姓城進發,三岔口的老百姓聽了,紛紛划著自己的船,加入林遠的運輸隊。
新一師一旅以四艘俄國炮艇為先導,順流而下,於明就在第一艘船上,在離著三姓城七十多公里的地方,突然炮艇“轟隆”一聲,好像撞到了什麼東西。
輪機員跑過來報告說:“水下面,好像有東西!”
267 水下機器人
於明連忙問道:“水下有什麼東西?”
輪機員回答道:“我們也不清楚,船好像被擋住了,轉速錶顯示螺旋槳在一直轉,可船一點都沒有往前走。”
於明先是命令輪機員停機,然後命令潛水員下水去看,很快,潛水員回來報告:“水下一米的地方,有一條鐵索,就是它攔住了船!”
用鐵索橫江來阻擋敵人過江的方法,很早就有了,三國時期,吳國在蜀國滅亡之後,為防止晉國從四川的長江上游順江而下,在西塞山附近修築營壘,並以鐵索攔截在江面上,晉國將領王濬燒斷了鐵索,吳主孫皓投降,讓後來的唐代詩人劉禹錫寫下了“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帆出石頭”的詩句。
過了一會兒,又有潛水員來報:“前方水域也發現了水下鐵索,在五百多米的水域範圍內,總共發現了鐵索十二根!”
這些鐵索正是俄國人鋪設的,俄軍也很清楚,不能再往後退了,三姓城一丟,後面就剩下拉哈蘇蘇了,拉哈蘇蘇就是現在的同江,這裡一丟,林遠的部隊就直接面對了哈巴羅夫斯克了,那樣一來,俄軍在東北中部侵略來的土地就都還回去了!
更讓俄國害怕的是,他們不知道林遠的越過國界,打下原本屬於清國的領土?林遠在東北戰場上的權力之大,甚至讓人忘記了北京還有清廷!而清廷的態度更是曖昧,李鴻章稱病不見外人,偌大的總理衙門竟然找不出來個管事的人!
這十二條鐵索本來是清軍為了阻攔俄軍的,可是還沒有佈設到水上,俄軍就打過來了,這十二條鐵索也就落在了俄軍的手中,俄軍也是病急亂投醫,能用來阻擋林遠的法子都用上了,這種消極防禦的方法,歷史已經無數次地證明了:根本沒有效果!
儘管如此,這些鐵索還是給於明帶來了無數的麻煩,一米深的水下,意味著它能阻攔住大部分運輸給養和彈藥的船!
於明很快想到了解決的方法,他問道:“鐵索是怎樣固定的?”
潛水員答道:“他們用鐵釺刺進了江邊的石壁,鐵索連在鐵釺上。”
於明說道:“你再帶上幾個人,下到水下去,把鐵釺拔出來!”
潛水員答道:“恐怕這個方法行不通,我在水下的時候就想把鐵釺拔出來,可是鐵釺插得深極了,根本拔不出來。”
於明又問道:“那鐵索和鐵釺的連線部分呢?能不能想辦法弄斷?”
潛水員答道:“還是不行,鐵索和鐵釺是熔鑄在一起的。”
於明心想:“那就只有用炸藥炸了,可是自己攜帶的都是黑火藥,在水底沒有辦法使用。”於明思來想去,只好聯絡到了林遠,林遠聽了之後說道:“我很快就把人和裝置給你調過去,我會派一艘船,船上掛著三面紅旗,你看到這艘船,把他們引到有鐵索的地方就好了,剩下的事情就交給他們做。”
於明心想:“送來能在水下使用的炸藥不就行了嗎?就是鄧鴻用來炸燬鴨綠江大橋的那種,何必派一艘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