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碎片在穿過人體的時候,留下的是一個血肉模糊的大窟窿,窟窿裡面的人體器官都被打碎!被打中的人必死無疑!
日軍為了籌備奉天防禦戰,特地購進了大量的機槍,以保證每個地堡一挺,這樣一來,每個地堡都是一個殺傷力強大的機槍陣地,每個地堡裡面有五個士兵,兩個機槍手,輪流操作機槍,兩個供彈手,還有一個是觀察員,用來觀察大面積目標。
這樣一來,人員的站位就有了一定的重疊,也就是說,一個人可能成為另一個的肉盾,所以,儘管地堡被碎甲彈擊中,還是有很大希望保持殺傷力。
可是碎片不全都撞在人身上,那些沒有撞上的,就以高速撞擊在地堡的內壁上,在內壁上留下大大小小的坑之後,改變方向繼續飛,儘管在撞擊之後速度有所降低,可是依然具有殺傷力,這樣一來,碎片就像是在地堡內織出了一張死亡之網,讓每個人都無處可逃。
林遠並沒有按照常規下炮兵命令,就像他之前指揮定武軍炮兵那樣,而是下了一個很靈活的命令,那就是,由炮兵的指揮官分配由哪門炮打哪個地堡,唯一的要求就是,每個地堡必須被命中一次。
在林遠準備攻擊的地段上,日軍修築了四十七座地堡,所以,清軍特地準備了四十七名觀察員,每個負責一個地堡,在地堡被擊中的時候進行報告。
林遠焦急地等待著,炮聲響起之後十五分鐘,炮兵指揮官報告:所有地堡均被命中,林遠隨後下令,第一批五十名騎兵,分五路,向日軍壕溝之後的戰壕攻擊。
吳元愷在一邊聽見林遠下這樣的命令,驚訝地想:“這樣的話,人不是太少了嗎?哪能攻得下來!”
可是戰場只有一個指揮官,情況不容吳元愷多嘴,只見五十名騎兵躍馬而出,向著壕溝衝去,他們衝的是一條弧線,因為衝直線的話很容易被對手殺傷!
騎兵的出動很快被日軍發現,兩枚照明彈升上天空,映得暗夜一片雪亮,戰壕裡槍口的火光好像夜空裡的星光那般閃爍起來,不過步槍對於騎兵的打擊效果實在是太有限了。
正在這時,幾座地堡裡吐出了一串串火舌!
原來林遠命令下的這五十名騎兵,正是這些地堡的誘餌,他們,不過是想要偵察出哪些地堡在打擊中漏網了而已!
林遠給身邊的傳令兵做了一個手勢,那個傳令兵拿出一門鋥亮的軍號,吹了起來,那些騎兵一聽,撥轉馬頭就往回跑。
炮兵陣地於是開始新的一輪炮擊,那些暴露了自己位置的漏網之魚在這一輪的打擊中徹底落網了!
林遠隨後命令,迫擊炮向下,攻擊日軍地堡下面的位置!
碎甲彈的彈體,相比於同口徑的榴彈,要粗上一截,這樣碎甲彈可以裝填更多的炸藥,更何況林遠帶著人研製的碎甲彈裡裝填的是黑索金炸藥,儘管是土法制取的,效能比後世的黑索金要差,儘管如此,它的爆炸威力還是遠超同時代的黑火藥和苦味酸!
羅超英在主持碎甲彈的製造時,還在彈身上給日本人加了料!
原來的炮彈碎片是怎麼產生的呢?全靠戰鬥部裡裝的炸藥,這些炸藥把炮彈外殼炸成多少片,炮彈就會產生多少殺傷破片,而羅超英應用了後世彈藥設計的先進技術——破片預控技術。
這種技術簡單地講,就是在製造戰鬥部殼體的時候,用車刀在上面開出一些劃痕,這樣一來,在爆炸的時候,這些有劃痕的地方就會產生應力集中,殼體就會先行破碎,相當於節省了很大一部分爆炸的能量。
這種技術說起來簡單,可是要用的時候就有很多具體的問題了,比如說劃痕的位置,深淺,多少,這些都決定了破片的數量和單個破片的殺傷力,對於炮兵來說,當然是希望破片在保證殺傷力的條件下越多越好,可是這是不現實的,因為劃痕太多了,彈體的強度就無法保證,炮彈很有可能飛到半空就解體了。
還有加工難度,加工時間,費用等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很難用數學方法取一個最優解,其實不光是武器裝備,幾乎所有的工業系統的設計都不存在最優解,所以,設計引數的選擇就要依靠設計者的經驗,而經驗,恰恰就是羅超英最不缺的東西。
要是日軍的戰壕在平地上,預控彈片技術也就沒什麼用了,因為彈片是向上飛的,可巧就巧在,日軍的戰壕在地堡下面,炮彈打在戰壕之上,彈片就像雨點一樣落在日軍的腦袋頂上!
十分鐘後,已經有一百二十多枚炮彈落在了日軍的陣地上,林遠隨後命令,炮兵停止攻擊,騎兵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