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已經很罕見了,如果早晨真的有陽光照進你的屋子,屋子如果是龐雜的,我們會從空氣中看見塵埃,只有那些真正乾淨的房間,陽光照進來的時候,可以達到“虛室生白”,這樣一種溫暖歡欣的境界。人心騰空,你就會通達,就會透徹,就會明朗。
第五步:見獨。獨是指唯一,也就是說,你終於能看天下萬事為一體,不再孤立地去看很多事情。再去看很多東西,我們就會知道,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你在看很多事情,不再是一個橫斷面,而人能夠看出來,它一個渾然一體,它的整體氣象何在。人為什麼要見獨呢?見獨可以讓我們少生很多悶氣啊。我們經常有人為一件事想不開,是因為你只看到所較勁的這一點,你並沒有看到更大的,完完全全的一片是什麼。
一個老畫師在一張大白紙上,用毛筆“啪”地點了一點,然後說,你們看上面畫的是什麼?幾乎所有的人都說,畫的是一個黑點。老畫師說,在整個這幅畫裡,更大的面積,99。99%是什麼?是空白,而你們只看見黑點。這就像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往往只看到一丁點缺點,一丁點鬱悶,一丁點眼前過不去的關坎,而整個世界的空白我們看不見。所謂見獨,就是不讓你只看到那一點,而要看見整體。
第六步:無古今。當你能把當下看作是一個整體時候,你就能把它貫穿古今的長河。你就會知道,人性沒有國家邊界,也沒有時空阻隔。我們今天講莊子,講孔子,講先秦諸子,都會有一種溫暖的感覺,所謂道不遠人,他們真正的道理都貼近於當下。今天去看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他們的一句詩,半闋詞,難道不能讓我們怦然心動嗎?這就是無古今。古人的切膚之感,天地之嘆,都進入到今天我們的生命,我們才可以達到,莊子所說的第七重境界。
第七步:不死不生。追求到了一種人生的永恆,人生不會因為物質生命的隕落而真正寂滅,也不因為有這個形體在而過分放縱,而忽略生命的本真,所謂的不死不生,也就是這樣一個意思。我們所提倡的外在與世界隨遇而安,儘可通暢,與內心的堅持,內心的清明互為表裡。一個人只有做到這一點,你在外在表面的隨和中,才能夠不動搖,因為你內心的力量是堅強的。道家並不是真正吸風飲露,不食五穀的一批仙人,去做著精神上的歡暢遨遊,他們也是跟我們一樣的人。
莊子提出的外化而內不化,把我們的心靈逐漸騰空,把我們心中的各種雜念排除,讓我們的心底真正能夠有所秉持,而在外在小心謹慎,行莫若就,心莫若和。本著內心的寬容和洞察的清明,在外在上隨遇而安,不與世爭。這樣的話,我們會把每一個當下活得更好,會把人生的整個流光以一種從容的姿態安詳走過,少了很多的紛爭,少了很多的矛盾,最後,獲得一個圓融的,合乎道的,合乎天地自然的,自己的生命境界。
[畫外音]人生自古誰無死。生死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于丹教授認為,只有真正解讀了生命,才可能正確的對待死亡。那麼,莊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呢?他面對死亡,為什麼會鼓盆而歌呢?而我們現代人,如何才能做到對生死的曠達呢?請聽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講《于丹<莊子>心得·談笑論生死》。
八、本性與悟性
[畫外音]莊子告訴我們,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遊,但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這個遊的境界似乎很難達到,于丹教授認為這是因為人們被太多的物質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許只是改變了人生的方向,大迷惑則改變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質慾望是沒有止境的,在瘋狂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人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而只有看破功名利祿,才能保持原本無羈無絆的本性。我們怎樣才能不被物質利益所迷惑呢,我們如何才能保持本性,去獲得人生的幸福呢?請聽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講于丹《莊子》心得:本性與悟性。
讀《莊子》,大家都知道有一個最高的境界,叫做逍遙遊。這個“遊”字是莊子用了很多的,比如他說在天地之中,要乘萬物,能夠最後達到遊心的境界。那麼什麼是“遊”呢?我們每一個人拋開那些個鯤鵬,那些個脫於物象的自在之物不說,我們自己能夠達到“遊”的境界嗎?有一篇叫《在宥》這一篇裡面,莊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他說雲將東遊,過扶搖之枝,在東邊過神木之枝的時候,見到了這樣一個人,這個人名字叫鴻蒙,其實鴻蒙也就是混沌未開的這樣一個人。看到這個老頭兒很有意思,用手拍著大腿,像一個麻雀一樣,在那兒跳來跳去,開心極了,跳來跳去地玩兒。然後這個雲將就愣住了,說“叟何人哉”?這是個什麼人呢?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