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經過長期鍛鍊而形成的,那是後邊溪潭的功勞,如果沒有後邊溪潭這個特殊的練兵場,什麼都無從談起。可以這麼說,後邊溪潭不光給了我許多快樂和光榮,更鑄就了我堅韌不拔、勇於進取的品格和意志,它是我人生征程中一個美麗而重要的驛站。
後邊溪潭還充滿了野趣,它與下蔡周潭一樣,魚蝦蟹成群,是人們獵取野味的重要場所。最令人激動而難忘的是“補”香魚,烹香魚。三伏天,西風乍起,後邊溪潭一片閃亮,滾起了成團成團的香魚,這些香魚像喝醉了酒,拼命向下遊衝擊,當地人抓住這個機會,在下游壘牆“補魚”,結果,次次大有收穫,有時一次竟能“補”到上百斤!有趣的是,“補”到香魚,大家常常就地烹烤,先是在岸上壘起石窩,貼上香魚,然後撿來樹枝、乾草,塞在底下啪啪啪地燒,燒上一陣子,香魚就變黃,就吱吱吱地冒油,而香氣溢滿了整個天空。說真的,這個時候,你尚未嘗到香魚的滋味,口水已止不住地往外流了。
後邊溪五潭(6)
新塘外
新塘外就是“新塘外潭”,它位於芙蓉著名的石橋——欄杆橋的下游,長約150米,寬約25米,是後邊溪最狹長的一個潭。它離大海不遠,海上漲大潮時,常常被淹沒。它是名副其實的水底動物世界。
少時,我最愛在新塘外潭釣烏鯉、烏妻及鰻魚。
烏鯉、烏妻、鰻魚都是鹹淡水裡常見的魚,愛生活在靠近大海的溪潭裡。烏鯉與烏妻外形相近,圓乎乎的,都像梭子,它們不會在水中漂游,只會在石頭間竄來竄去。這種烏鯉跟一般的河烏鯉有所不同,雖說身體也呈深灰色,背脊上也有線條流暢的灰白色紋路,但它身上沒有白斑,體型也比較小,一般重三四兩,超出一斤的很少。烏妻通體呈黑色,它身上沒有花紋色斑,體形稍比烏鯉大,一般半斤來重。論肉質,烏妻比烏鯉細膩,味道要鮮美一些。所以,當地人偏愛烏妻。烏鯉與烏妻是否夫妻,誰都沒有考證過,不過,它們倒經常在同一個洞穴出沒。本來,生長在溪潭裡的鰻魚,身上都長有花紋,體量也往往很大,有的甚至重達幾十斤,但新塘外潭的鰻魚跟一般的河鰻幾乎沒有什麼區別,身上既沒有花紋,體量也小,一般重約七八兩,只是它比河鰻好吃,味道特別鮮美。不論是烏鯉、烏妻,還是鰻魚,它們膽子都很小,白天一般不敢出來活動,而是深深地躲藏在臺塔的石罅(音xià)間。所謂臺塔,就是指塘壩的壩基,它像燈塔的基座,深深地埋在潭中。
烏鯉、烏妻和鰻魚都愛吃蚯蚓和蝦仁。它們有個特點,清晨時分,愛在臺塔的石罅間探出頭來觀察動靜。所以,清晨時分是釣烏鯉、烏妻和鰻魚的最佳時機。
我嫌蚯蚓骯髒,愛用蝦仁作釣餌。蝦仁唾手可得——溪裡蝦子很多,你隨便在那裡下手,都會有所擒獲,然後,你摘去它們的頭,剝去它們的殼,鮮嫩的蝦仁就拿手了。
清晨時分,四周一片寂靜,空中往往沒有一絲風,潭面靜得像一面鏡子,水底什麼東西都看得一清二楚。這時,你輕輕來到潭的上游處或下游處,沿著潭邊慢慢向前移動腳步,就不時地會看到在臺塔的石罅間,這裡露著一個烏鯉的頭,那裡露著一個烏妻的頭,而那裡又露著一個鰻魚的頭,這“頭”那“頭”的,一個又一個,有時一路看過來,發現的竟達三四十個,令人既興奮又緊張。在白天,這種現象是斷斷看不到的。大家在白天垂釣,實際上十分盲目,只是憑著感覺或經驗,覺得哪個石罅間可能藏有魚,就將釣餌往那個石罅間送。顯然,這樣垂釣,最終靠的是運氣,收穫是很有限的。
但眼前情況就完全不同了,你可以明白無誤地將釣餌直接往那些烏鯉、烏妻或鰻魚的嘴裡送。
由於清晨的寂靜往往是短暫而有條件的,因而潭中的魚情有時說變就變。譬如,空中忽然起了風,潭面亂成皺巴巴的,水中的魚兒就看不清楚了,而天大亮,塘壩上出現的行人越來越多,潭中那些烏鯉、烏妻、鰻魚受到驚嚇,它們紛紛躲了起來,這樣,你也就無法再看到它們了。因此,你想釣得更多的魚,最好別急著出手,要努力抑制住自己的興奮,抓住清晨這段難得的“寂靜”時間,先沿著潭邊小心地移動步子,凡看到烏鯉、烏妻的“頭”或鰻魚的“頭”,都在其相應的岸上位置,放一塊小石頭作記號,這樣一來,等會兒即使水中那些“頭”全消失了,你也可以憑著岸上的小石頭,找到它們藏身的石罅所在。
我釣烏鯉、烏妻和鰻魚,就常常採用這種辦法。其實,這是一種策略,這種策略,不光是針對烏鯉、烏妻和鰻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