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撕開一個口,把線頭拉進去。這就算卷好一個線板。往“工”字上卷三十圈,正合三尺,值半分錢,搭上一枚條勻針,明天可以做一分錢的買賣。我卷得兩手發麻,淚水汪汪。媽媽不理我,她收拾好攤子、飯碗,也坐下來,一聲不吭,別起了針。街上的人愈走愈少,到後來,見著一人,也是匆匆跑過去,有的扭過頭來喊:“鳳蘭,還慢板什麼啊,三通都打過了呢!”戲場裡三通打過就開戲。媽媽這才站起身,撂起攔身布,把針盒和紙條放進去,塞牢,說:“英兒,走吧。”我坐著不動。媽媽笑了,過來拉我。我拖著身不走。媽媽急了,坐下來:“你不走,我也不走了。”她真的要解開那個攔身包。我就山崩地裂地嚎了出來,跳起身,鑽出門就瘋跑。媽媽忙在屋裡喊:“等等我!等等我!”……
這是一段完全真實的描述。的確,為生意,為多賺幾個錢,我和我媽,包括許多命運與我們相似的人,不知道犧牲了多少快樂,特別是我,那時才十來歲,這種年齡正是充分享受生活快樂的年齡呀!
2004年3月7日於樂成
芙蓉市日(1)
芙蓉市日與虹橋市日、南塘市日、清江市日,是樂清“縣東”的四大市日(大荊也有市日;但它獨立執行;故未列入),其中芙蓉市日、虹橋市日規模宏大,向以“人流物流浩如海”而聞名遐邇,而芙蓉市日“山海互動”,最具地方特色。這四個市日,加上休整日,五天依次一輪迴。芙蓉市日古歷每旬二、七舉行,據《芙蓉鎮志》記載,它的雛形在清代康熙年間就出現了。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芙蓉市日規模最大,場面最為熱鬧。我們不敢說,這個時期就是芙蓉市日的鼎盛時期,但至少可以這麼認為,這個時期在芙蓉市日漫長的發展史上,留下了里程碑式的輝煌。
第一章
芙蓉市日是一個傳統的以農副產品交易為中心、以山貨與海貨交易為特色的綜合性市日。它放在芙蓉街舉行。芙蓉街是芙蓉鎮上街、下街兩個村的統稱,彼此以中安溪(該溪於20世紀80年代被填掉,並被改造為街道)為界。作市主要集中在下街。所以,當地人習慣稱下街為芙蓉街。芙蓉街地處樂清灣清江段的上游,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它地盤狹小,街巷逼仄。作市這一天,芙蓉街往往人滿為患,你置身其間,會留下兩個深刻的印象,一是擠死,二是吵死。
你想在街上邁動步子,請高喊:“人!人!”
芙蓉市日給人的第一個強烈印象,就是人氣旺。
每逢作市,芙蓉方圓幾十公里的鄉村,天未亮就騷動起來,狗叫聲、人的吆喝聲響成一片。嶺底、雁芙(湖)、小芙及芙蓉部分偏遠村莊的“山裡人”,虹橋、清江、清北、南塘、南嶽、蒲歧等地的“下垟人”,還有永嘉、縉雲、仙居、黃岩、太平(溫嶺)等鄰縣的“外鄉人”,人們紛紛前往芙蓉街趕集,但見四面八方通往芙蓉街的大道小路上,人流如織,而海上各種船隻,一隻咬著一隻,串成一個個不規則的縱隊,齊齊向芙蓉海埠頭進發——海埠頭那裡,提前一天到達的來自溫州、舟山、海山(玉環)、瑞安、平陽、洞頭的機帆船船隊,緊挨埠頭,一字兒排開,其桅杆林立,威風凜凜,場面十分壯觀。
上午9時至11時,是作市的黃金時間。其時,芙蓉街各大街小巷,密密麻麻全是人,擠得要命。你如果推著板車、腳踏車進去,就大錯特錯,不光會步步捱罵,你的車子還會步步挨踢。如果你挑著擔子進去,你就得扯著喉嚨,高聲喊叫:“人!人!”並用嵌有鐵頭的擋柱,在地上狠狠地敲出聲響來。這連喊帶敲,人家才會勉強地讓出路來,放你前行,否則,你怎麼也別想挪動步子。為讓路,街上常常會發生爭吵、打架的事,但誰都覺得這很正常。假如是赤日炎炎的大暑天,街上會瀰漫著一股濃烈的汗腥味,讓人聞了直噁心。而且,這個時候,你若在街上擠,那就近乎受罪,你的身體,特別是你的雙臂,隨時會沾來一灘熱乎乎、臭轟轟的汗水。
芙蓉街上人最多最擠的,莫過於全年的最後一個市日——臘月廿七市。當地有句諺語:“廿七街裡嬉。”嬉,就是玩。過了“廿七市”,下個市日就跨到明年了。所以,大家有事沒事都往街上跑,想抓住這最後一個市日好好玩一把。這一天,為擠個痛快,玩個痛快,絕大多數人索性不採購東西,空著雙手,輕裝上陣,而在街上擠來擠去的幾乎都是年輕小夥子。姑娘嫂兒們害怕遭到騷擾,都躲得遠遠的。由於這天人太多,加之大家又故意推搡起鬨,因此街上常常湧起人浪,吶喊聲此起彼伏。有時,一個“人浪”過來,常常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