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1 / 3)

《鹿鼎記》之一地雞毛版

製片人張紀中用黃曉明演《鹿鼎記》,實際上完成了中國電視劇史上一次“大躍進”,號稱陣容豪華、畝產萬斤,真實情形卻是亂七八糟、一地雞毛。

《鹿鼎記》之一地雞毛版

中國的製片人總幹得出如下勾當:把一部喜劇搗鼓成一部鬧劇,硬讓老實孩子扮成好色之徒。

看完張紀中、黃曉明版《鹿鼎記》,我突然有些後怕:幸好大鬍子先生沒有出現在中國體育官員行列中,否則他有可能把劉翔安排進國家男籃,然後讓身高達2米26的姚明跑110米欄。

張紀中的邏輯“核突”得可以:黃曉明名氣大,又長得帥,演技也不錯,因此他完全可以勝任韋小寶這個角色。按此奇怪邏輯,姚明名氣大,腿也長,因此完全可以跑110米欄——他甚至可以在賽道上來個一步跨兩欄,用一騎絕塵形容都不為過。但從結果來看,張紀中用黃曉明演《鹿鼎記》實際上完成了中國電視劇史上一次“大躍進”,號稱陣容豪華、畝產萬斤,真實情形卻是亂七八糟、一地雞毛。

敢於把《鹿鼎記》昇華成一部“中華風光片”或“憂傷往事片”,的確需要“無知者無謂”的勇氣,既然不知道那麼多也就無所謂了。去掉據說“被刪掉700餘處”這個因素,《鹿鼎記》還是隻能讓我看到笑不出半點狡詐的韋小寶,祖國各處大好河山,七美女以及拳拳皆虛的武功套路。他們還好意思暗貶人家劉德華、梁朝偉版《鹿鼎記》,當年條件所限,硬體是差了點,但整劇的精、氣、神,每個重點人物的契合度,比2008年這個“空洞無物,金玉其外”的東東起碼要好上10倍。

但說人家張紀中先生“無知”,他肯定不會承認,因為他說的話越來越有深度,一副很有文化的姿勢,他說:“我要跟港臺不一樣,我的劇首先要抑制一個鬧字,認真營造幽默的情景……戲劇不是鬧劇,鬧劇不是幽默,幽默不是好笑,好笑不是可笑,可笑不是風流,風流不是下流。”——後幾句“接龍”接得好有水平,比什麼歇後語順口溜之流牛多了,但是他的預想和呈現出的效果反差最大。通觀《鹿鼎記》,它的風格已經超越“四不象”而直達“十三不靠”,具體描述一番就是:是鬧劇不是戲劇,是鬧劇但不幽默,不是幽默也不好笑,好笑的地方可笑,可笑卻又風流,一點不下流。這最後一句因了我國國情算勉強達到了張先生的預期,但最能體現《鹿鼎記》神韻的其他各項基本上失敗了,觀眾只能陪著帥帥決不壞壞的黃曉明在那乾笑,臉上的皮在動,肉老繃著。

周潤發拍了《上海灘》,可他沒好意思腆著臉要求取代梁朝偉演《鹿鼎記》;古天樂演完楊過,也從未想過挑戰韋小寶。相對來講,演完《新上海灘》加新《神鵰俠侶》的黃曉明太幸運,太有選擇權了。他演技的全面性理論上該“超古趕周”了,否則何來這等機會?但如此“大躍進”,其效果卻連差強人意都談不上,這就說明任何演員都有侷限性,沒必要強迫自己去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追求夢想勇氣可嘉,但一定不要離譜。

我從來不希望電視劇完全忠於原著,但至少精神在實質上要融會。可以不形似,但一定要神似,可以不拘泥於字眼或強求細節一致,但一定要讓觀眾在看電視劇和看書時有相近的愉悅感。黃版《鹿鼎記》讓看過原著的觀眾產生莫名壓抑,失敗根源在於:一個因人廢事的自負製片人搭配一個紅到有權利實現大多數夢想的明星。攝影、燈光、美術好不代表劇“真的好”,無節制的表演帶來的只是當事人的“自爽”。大多數觀眾在意的其實不是你挑戰了沒有,而是你搭調了沒有?!記住,男主角叫“小寶”,而不是“大寶”,僅“天天見”是遠遠不夠的。

科恩兄弟啟示錄

牛編菜編都是編,這樁“群體性事件”實質不是一幫無名之輩吃飽了沒事瞎嚷嚷,而是一個行業面對不公平待遇的集體反擊。

科恩兄弟啟示錄

Joel Coen及Ethan Coen,這屆奧斯卡拿了最佳導演獎及最佳改編劇本獎,據說兩兄弟誰編誰導誰製片有明確界限,但往往又不那麼明確。因此,很可能互相出主意,最後也分不清是誰的主意了,遂同得。對罷完工的好萊塢編劇來說,這個獎很有主旋律,它意味著編、導、制親如一家,有點“渡盡劫波兄弟在”的意思,慰安了一下蠢蠢欲動的靈魂們。

按照著名編劇汪海林先生的介紹,中國編劇的覺醒其實是早於美編的,他們早就在紅葉還未泛起的香山開過一次有紀念意義的大會,並定下基調。聽完這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