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臺銘進入大陸,冒了很大的風險。但是,他當時看清楚了內地的優勢,做出了明智的選擇和佈局。
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臺灣人的基本工資已超過每月2500元人民幣,而內地的作業員則是每月500元人民幣,兩者相差約5倍左右。特別是在臺灣有錢也請不到人,而內地工廠的門外,隨時可見打工仔、打工妹排隊找工作,而且這些人年輕,眼明手快。
另一個問題是,20世紀80~90年代經濟起飛,臺灣土地價格節節上揚。反觀內地土地廣大,要多少有多少,就怕沒人利用。各地政府為積極招商,除了提供服務,為廠商鋪路整地,優惠政策從“二免三減半”放寬至“五免五減半”,也就是前五年不用交稅,後五年的稅只要一半,而且如果廠商繼續投資,還可以繼續享受優惠,特別是深圳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視窗,建設開發熱火朝天。
內地的土地和機會,為郭臺銘提供了巨大的舞臺,成為富士康國際化戰略的重要佈局。
1988年,還只有少數臺商到大陸探路,郭臺銘就是其中之一。1992年,鄧小平南巡,在深圳發表“南巡講話”。大陸整個經濟開放日趨積極,拓寬吸引外資的步伐,包括寶成集團、臺達電集團等臺灣有名的公司都開始到大陸投資。
進軍大陸建廠(2)
1993年,郭臺銘加快在深圳的佈局。當時土城的一些臺灣腳踏車廠也來到深圳龍華,上下游企業集體在龍華買下大片土地。郭臺銘也看中了緊靠深圳市區的龍華,當時,那裡是一片荒野,野草長得比人還高。郭臺銘站在一個高處,振臂一揮,對當地的政府官員說:“看得見的土地我全要了。”
劃完紅線,就開始建廠,緊接著趕工生產出貨。1996年,富士康開始向龍華搬遷,以後每年都有新廠房建成,一直到今天,富士康已經在龍華建成1400多畝土地的工業園區,並且還在不斷地買地,還在建設。
進軍大陸建廠,成為富士康最重要的轉折,威震世界的“富士康科技集團”就這樣在大陸誕生了。
成功上市
1991年,鴻海股票在臺灣上市,是鴻海的又一標誌性事件。不過鴻海的上市也是一波三折。
上市的前兩年,鴻海的資本額已增加到億元人民幣,FOXCONN還連獲外銷大獎。施振榮在鴻海的上市說明書中說:“幾乎臺灣主要的個人計算機廠商都採用其產品,鴻海公司在過去數年的發展,對臺灣計算機工業的成長環境,以及包括宏本身的成長過程,都有不可忽視的貢獻。我們需要這種工業在臺灣生根茁壯。”
但是崛起的鴻海準備公開上市時,還是受到了不少黑函攻擊,投訴其海外投資公司的問題。當時鴻海為了投資先進技術,在美國設立公司,有人懷疑鴻海在美國投資的公司,是“假華僑,真避稅”。雖然郭臺銘迅速把海外的股權全數買回避嫌,但由於有些股權在美國人手中,所以還是晚了一個月才上市。
最後的上市審查投票結果是七票對六票,鴻海以一票之差過關,非常驚險。1991年6月18日,當時臺灣第一大、亞洲第六大的聯結器公司—鴻海以每股約合11元人民幣的價格掛牌上市。
公司上市,鴻海不僅獲得了市場資金的注入,也推動鴻海走向全球市場。鴻海以上市公司的身份,可以爭取國際一流公司的訂單,最最重要的是,鴻海告別了過去買機器、買廠房的年代,有了股票,鴻海可以真正開始“買人才”,吸引更多工程師,展開接下來15年的發展。
鴻海上市之前,郭臺銘曾信誓旦旦地說:“有了錢,我要去買德國的模具,買日本的精密陶瓷。”但上市後,他做得更多的是吸引人才。
上市,融得大量資金,也讓鴻海度過了一次危機。鴻海上市時,正值海灣戰爭石油禁運,臺股大幅震盪,許多公司都撐不下去,也可以想見鴻海上市前三年的大幅度投資,會帶來多少經營負擔。如果上市沒有成功,後果將難以想象。
進軍大陸建廠(3)
股票上市,對鴻海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甚至是決定命運的一舉。如果不能上市,不但可能做不大,而且生存也會成為大問題。以致後來,那些在競爭中紛紛敗下陣來的企業,一直耿耿於懷:“要是當初鴻海上市沒有成功就好了,因為鴻海很可能會倒掉,要是沒有鴻海,大家的生意就會很好做了。”
其實,鴻海上市是一種必然,由郭臺銘通盤操作的上市,別人是擋不住的,今年不上,明年也會上。
富士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