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對三十萬盟軍戰俘實行“不幹活不得食”的政策。日本採取實用主義的態度,不承認關於禁止強迫戰俘從事工業勞動的“海牙公約”。所以,在新加坡、菲律賓、爪哇等地擁擠的集營被看作戰俘勞動力的後備庫。已經有無數戰俘被送到礦井或修建飛機場、鐵路的工地上。對這些奴隸勞工來說,目前最可怕的去處便是緬甸正在修建的“死亡鐵路”。總長二百五十英里的鐵路,每一英里將付出四百個人的生命代價。在鞭子和刺刀的威bī下,工程師的藍圖變成了兩條以令人極度痛苦的度向繁密的叢林會合點伸展的鐵道。
黃曆點了點頭,說道:“那是自然,如果有條件,我也沒見死不救的道理。”話是這麼說,黃曆卻不想去救英國佬、澳大利亞人和荷蘭人,起碼現在不想。這種行動不僅計劃上要仔細籌劃,可能還要付出犧牲。而且這些人救回來,能幹什麼?打仗不行,種地不會,還不能象日本人那樣殘暴對待,等於幹養著一群廢物,太不划算。
況且,黃曆對日本人對西方人那種變態的報復心理和虐待狂並不是特別痛恨。也許,這是對西方列強入侵亞洲的一種畸形的歷史嘲他們當初不也是把暴動的印度民族主義者用大炮轟成碎片嗎。不也是打入國的京城,隨意燒殺,又何曾把亞洲人當人來看待過呢?
“那你先列個清單,需要什麼樣的物資,才對解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