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指江西。
數萬清軍洶洶而至,首當其衝的便是之前已響應金聲桓,豎起反清歸明旗幟的鄂東以及江南省西南部的羅田、蘄水、黃梅、廣濟各縣。
然而,此時王得仁已率軍返回江西。倉促間聚集起來的各縣反清義軍雖有滿腔熱血,卻又如何是如狼似虎的正規清軍的對手?
南來的清軍幾乎是在行進間便兵不血刃地拿下了以上各地。各支義軍或慘遭覆滅,或退入山中。被俘者無論降順,被譚泰一律下令屠殺,其中的首領更是全部慘遭凌遲之刑。一時間,流血漂櫓,山河為之變色。
當其時也,金聲桓、王得仁卻依舊在全力攻打吉安,對已迫在眉婕的危險全然不知。
閏四月下旬,南征的清軍抵達東流縣,之後兵分兩路,全面展開對江西的攻取。
閏四月三十日,何洛會軍攻破饒州。
五月初一,鎮守九江的金聲桓部總兵吳高不戰而逃。馬國柱部副將楊捷兵不血刃,率先進入九江。
至此,贛北門戶大開。
也就在此時,金聲桓、王得仁才如夢方醒,率軍從吉安緊急回防南昌。
而堅守吉安的清軍劉武元、胡有升部則士氣大震,趁著金聲桓倉惶撤軍之時開城出擊。猝不及防之下,金、王二人損兵折將,狼狽撤回南昌。
五月至六月間,譚泰、何洛會軍一路勢如破竹,橫掃贛北,並大掠各府縣間以補充軍需。金聲桓數次派兵主動迎擊清軍,皆大敗而歸。
六月下旬,金聲桓率軍在南昌近郊迎擊清軍,再度大敗。
隨後,兩路清軍也再度合兵一處。譚泰、何洛會趁勝追擊,於六月底抵達南昌城下,各部環城築營,形成合圍。
至此困境,先前意氣風發的金聲桓已近乎絕望,一面破釜沉舟地據城堅守,一面接連派出信使趕赴長沙、衡州等地求援。
尤其是送往衡州隆武帝行在的求救信,金聲桓顯得格外誠懇,拋開了幕僚親自書寫,也不管有無文法錯誤,更不管有無文采,只求能最直接地表達自己求救的意願。因為他很清楚,一旦南昌城破,等待自己的將會是什麼。
信中大意是:臣先前鬼迷心竅,投靠韃虜,實在是罪不可恕,之後雖有反清歸明的微末之功,卻僭越違制,在沒有經過陛下您允許的情況下,不知天高地厚地濫封官爵,同樣是罪該萬死。現在,臣是罪人一個,爛命一條,死了也就死了,並不值得同情。但是南昌全城的軍民是無辜的。陛下是仁義之君,想必不會願意看到全城生靈塗炭。況且,如果他們都死了,以後還有誰敢豎起反清的大旗來歸附大明呢?所以,懇請陛下您看在天下蒼生的份上,看在抗清中興大業的份上,能夠派兵來救援南昌。他日如果能僥倖撿回一條狗命,臣一定自縛雙手趕來行都,要殺要剮、哪怕抄家滅族,都由陛下您任意處置。
清軍兵圍南昌、金聲桓求救的訊息傳到行都衡州,朝堂之上也是一片譁然。
滿朝上下幾乎誰也沒有想到,先前兵鋒鼎盛的金聲桓居然這麼快就陷入絕地、淪為了甕中之鱉,數萬大軍面對南下的清軍竟是招架之功都沒有。
是救還是不救?
最後,朝堂之上還是出兵救援南昌的意見佔了上風。隆武帝也決定出兵救援。
畢竟唇亡齒寒的道理,沒有幾個人會不明白。
但是又該派哪部兵馬前去救援?舉目四望,又有哪支兵馬是肯服從朝廷的調遣,並且是能夠與南來的金聲桓、何洛會軍一較短長的?
答案不言而喻。
七月初,隆武帝詔書至辰州:“詔,定武侯、右都督府都督同知、湖廣都指揮使、鎮守湖廣總兵官龐嶽為徵虜大將軍,親率天子之軍,救援南昌。並賜尚方寶劍,統一節制南安張先壁、贛州郝永忠二鎮,軍中三品以下皆可先斬後奏。”
龐嶽集諸將,擺香案,拜中軍帳內,接聖旨,口呼萬歲:“臣龐嶽遵旨。赤心報國,誓滅虜賊。赴湯蹈火,以報聖恩。”
其麾下諸將張雲禮、石有亮、盧啟武、崔守成等亦口呼萬歲、按劍齊聲:“赤心報國,誓滅虜賊。赴湯蹈火,以報聖恩!”
帳外數萬虎賁,鎧甲精耀,兵強馬壯。他們奮臂舉戈,槍戈如林,亦同聲大呼,聲遏行雲:“赤心報國,誓滅虜賊。赴湯蹈火,以報聖恩!!”(未完待續。)
第七十章 軍威
龐嶽接過聖旨,當即著手安排出徵事宜。
湖廣鎮全軍各部,除第一戍衛營留守嶽州、第二戍衛營與教導營留守辰州、水師揚威營